1986年3月10日,時任來安縣委書記秦榮桂在來安縣扶貧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會上講話中指出:五年來(1981年-1985年),來安縣扶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安徽省委、國家領導的肯定,為安徽省,甚至是全國提供了來安扶貧經驗。5年來,共接待17個省12個地市32個縣,7所大學來人參觀、調研;原縣委書記王業美、縣長王德頌兩次進京匯報扶貧工作;《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農民報》、《安徽日報》等諸多媒體均報道了來安扶貧工作;《北京日報》還用英、德、日三國文字向國外介紹我縣扶貧工作經驗及扶貧展覽中三張照片;特別是1984年3月22日中央民政部《情況反映》刊登了我縣“四大班子”領導成員帶頭包戶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材料,直接送中央政治局、書記處、中顧委、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中紀委、中央政法委員會,對我縣扶貧工作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五年來,來安扶貧走過怎樣的路?緣何受到上級如此肯定?讓我們翻開檔案,追尋前輩們扶貧路上的足跡。
一、試點先行,探索扶貧工作有效方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我國農村扶貧工作也由建國初期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進入到體制改革推動扶貧的階段。這一階段實施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等,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也有少數戶,由于家底薄、子女多、勞力少、缺資金以及天災人禍等等原因,生活上仍處于貧困邊緣。為人民謀幸福,走共同致富之路一直是我黨的初心。在國家和省委要求做好扶貧工作試點通知后,來安縣委積極行動,1980年春,經過認真調研,選擇在革命老區全縣聞名的“三靠公社”(吃糧靠回銷、生產靠貸款、用錢靠救濟)邵集公社進行試點。試點開始,老百姓并不理解,認為扶貧就是給點錢,給點物,社隊干部很快就報出了200多戶扶貧對象。針對這一情況,試點工作人員召開各種會議,宣傳國家有關扶貧的方針政策,使干部和群眾了解扶貧工作是“扶”,不是“包”,困難主要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來解決。同時公社成立了扶貧領導小組,組織力量,深入村隊,采取一聽、二看、三走訪的形式,進行調查摸底。在充分掌握原始數據情況下,制定了扶貧計劃,確定了扶貧標準,讓干部群眾對照標準反復討論,報公社審查批準,確定了16戶作為試點扶貧對象。名單張榜公布后,有群眾對北澗大隊阮崗隊宋獻之有意見,說他“窮有理,窮光榮,不務正業,東跑西溜,不該扶持”。后經了解,宋獻之,是因為家中連續遭災,欠債750多元,生活極為困難,被迫外出尋找生活門路,并非不務正業,依然把他確定為扶貧對象。還有一戶劉德本,群眾反映他家7口人4個勞動力,生活、住房都可以,不該列為貧困戶,通過了解情況屬實,取消了扶貧資格。確定了扶貧對象后,怎么扶?面對這一新的課題,試點工作人員開始了調查研究,通過走訪貧困戶,召開扶貧對象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他們的需求。貧困戶周興貴說:“我去年窮,今年窮,收不到糧食年年窮。出有門,進有門,生產無本沒有門。如有本錢搞生產,我也不用再求人”。貧困戶一致反映:渾身是勁腰桿軟,無本種田急死人。聯想以前單靠民政部門救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扶貧一定要扶志扶本,幫助貧困戶搞好生產,從根本上治窮。于是確定了扶貧的根本是幫助貧困戶搞好生產,通過幫助貧困戶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等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并請農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通過扶持,16戶貧困戶當年有15戶增產,1戶平產;人均口糧718公斤,比1979年增長295公斤;人均收入172元,比1979年增長90元。試點工作取得了預期效果。
二、建章立制,全面推開我縣扶貧工作。
在總結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縣扶貧工作全面推開。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扶貧工作暫行辦法》:(一)、確定扶貧對象標準:1、缺乏主要勞動力或主要勞動力患病,生產有困難,收入不足維持本縣最低生活水平的;2、家底薄,缺少最起碼的生產工具、資金、衣被等生活必需品的;3、欠債多,收入少或遭天災人禍,依靠自身努力,在短時期無法擺脫貧困的;4、實行計劃生育前未成年子女多,勞力少,長期入不敷出,生活困難的。具體標準是人均口糧不到六百斤,收入不到60元。根據這一標準,在充分調查摸底基礎上,由群眾評議,大隊審查,最后由公社批準,確保扶貧對象定的準。(二)制定扶貧規劃。1981年全縣調查統計有貧困戶5319戶。本著“態度要積極,步子要穩妥,效果要顯著”的精神,從本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出發,對貧困戶作出分期分批的扶持,到1985年,除少數特殊情況外,貧困戶均能達到或超過一般社員的生活水平。(三)、落實措施。1、扶貧要先扶志。大力宣傳國家關于扶貧的方針政策,扶貧是“扶”不是“包”。脫貧主要是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救濟為輔,要促使貧困戶樹立脫貧志氣,發揚艱苦奮斗、勤儉持家、自力更生的精神。2、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在生產上做到“四包”、“五優先”,就是包耕、包種、包管、包收,優先供應化肥、優先安種、優先給予用水、優先幫助發展多做經營、優先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層層包干,責任到人,做到政治思想有人管,實際困難有人問,不懂技術有人教。3、積極幫助貧困戶發展家庭副業。在搞好生產的同時,積極扶持他們發展養殖業、種植業或其它家庭副業,在資金、技術、物資方面給予幫助。4、多方支持,減輕扶貧對象負擔。生產隊適當減免提留任務和超支款;糧食部門可以減免統購任務;農行發放貸款,在利息和歸還時間上給予照顧;衛生部門免收掛號費、注射費,按成本或減收醫藥治療費,盡量送醫上門;教育部門減免學雜費;商業、供銷、計劃、物資等部門以扶貧為己任,通力協作。(四)、建立檔案。1、填寫扶貧規劃登記名冊,一式三份,縣、區各一份,自存一份。2、填寫扶貧對象分戶規劃表。扶貧戶家庭人口、經濟狀況、致貧原因、扶持措施、扶持人姓名、脫貧和還款期限等逐戶填寫。一式兩份,一份報縣,一份自存。3、各式表冊填寫清楚,裝訂成冊,長期保存。4、隨著新老困難戶的變化,要及時加以補充和修訂。(五)、加強領導。1、健全各級扶貧組織。縣成立扶貧委員會,由縣委書記,分管農業副書記,分管農業和政法的副縣長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區、社、大隊分別設置相應的領導機構,成立扶貧領導小組,都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掛帥。1981年6月19日,來安縣扶貧委員會成立,縣委書記王業美任主任。2、干部層層包干到戶。領導帶頭,層層包干,明確責任,一包到底。3、協調上下承包關系。扶貧戶無論哪一級負責包干,領導體制不變。4、建立檢查驗收制度。縣里每年組織兩次檢查,公社要組織3-4次檢查。《暫行辦法》強化了對扶貧工作的領導,明確了扶貧工作具體措施,指明了扶貧工作正確方向。全縣扶貧工作有標準,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實,推動了全縣扶貧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
三、領導帶頭,層層包干,確保扶貧工作開展有效。
我縣扶貧工作之所以能在試點基礎上較快的全面推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扶貧工作列為黨委重要議事日程。縣委、縣政府等五大班子負責人以身作則,帶頭包戶扶貧。縣委書記王業美包保3戶,縣直機關部、委、辦、局、公司負責人每人在城周15里以內包一戶,區、社、大隊書記、主任和區、社直機關干部及區、社直單位負責人,也都要包一戶貧困戶。包干任務是:與扶貧戶經常開展聯系,了解具體情況,幫助安排生產,制定脫貧措施,解決實際困難,總結經驗教訓,適當參加勞動,簽訂脫貧合同,確定脫貧和還款時間。為保證扶貧工作不因人事變動而間斷,來安縣委還制定了扶貧工作四項制度:(一)建立扶貧檢查制度,每年對扶貧工作進行四次檢查;(二)、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扶貧列入干部崗位責任制,懲罰分明;(三)、每月十五日、三十日為“愛民扶貧日”;(四)、干部調動工作,離退休時,一律辦清扶貧戶交接手續。縣委書記帶頭,各部門通力合作,保證了扶貧工作有效進行。1981年扶持的3147戶,人均收入由1980年65元增至134,4元,超過了我縣當年人均收入水平。
四、總結提高,不斷完善,來安扶貧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1981年7月6日,安徽省委皖發(1981)66號文《關于批轉來安縣委關于做好扶貧工作的匯報材料的通知》充分肯定了來安的扶貧工作,要求全省各地,都能像來安縣委一樣,認真抓好扶貧工作,并注意總結這方面經驗。這是一份來安縣委在滁縣地委三干會上的匯報材料。《匯報材料》總結了我縣開展扶貧試點以來的工作經驗,強調扶貧工作是完善生產責任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農村社會救濟工作新的發展和改革,對于密切黨群關系,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安定團結,發展生產,改善農村面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四化,都有極其重要意義;扶貧對象確定要準,包干干部責任要明;扶貧不是少數人的事,要大家齊動手,各部門協調合作;扶貧要先扶志,不能讓貧困戶產生依賴、靠公思想,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從根本上幫助貧困戶搞好生產。省委文件下發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人民日報》記者許仲英多次來我縣調研了解扶貧情況,中組部、新華社、國家農委、《中國農民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單位、媒體來我縣調研報道扶貧情況。1981年10月縣委書記王業美受邀赴北京向國家農委、民政部匯報我縣扶貧工作并向中央政法干校民政班作報告。1982年3月9-11日,1983年5月22-24日安徽省第一、二次扶貧工作會議均在我縣召開,副省長孟富林主持會議。兩次省扶貧會議不僅肯定、促進了來安扶貧工作,更把來安扶貧經驗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國。經過幾年的努力,到1985年底,我縣原普查的5319戶貧困戶均已解決溫飽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成為首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中國貢獻,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來安在我國扶貧工作歷史上留下了可貴的一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梳理過去扶貧工作的歷程、深刻總結扶貧經驗、找準未來持續推進扶貧工作的著力點,對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全面擺脫貧困、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助力世界減貧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苗正斌(1967-2-),男,漢族,安徽省來安縣,歷史學學士,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