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
摘 要:驚恐障礙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焦慮障礙,是通常伴有生理癥狀的精神疾患。本文從病因、癥狀和診斷三個方面介紹了驚恐障礙的基本特征,并進行了簡要總結。
關鍵詞:驚恐障礙;心理治療
1 引言
驚恐障礙作為一種常見的焦慮性精神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理感受、認知思維模式等各方面功能。驚恐障礙具有及其復雜的病因和表現方式,雖已有較為明確的診斷標準,卻往往因為醫者和患者雙方的原因造成誤診
2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PD)簡稱驚恐癥,是近代研究最活躍的急性焦慮障礙之一。PD的終生患病率約為3%發病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Kessler, Petukhova, Sampson,Zaslavsky, & Wittchen,2012)。PD患者的各項功能明顯低于患有糖尿病,心臟病或關節炎的患者(Sherbourne, Wells, & Judd,1996),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安婷, 王丹, 陳琛, & 謝祥遠,2015)。
2.1.2 生化因素。首先,研究證明去甲腎上腺素能、γ-氨基丁酸能等神經遞質在 PD 的發生發展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Stork在對老鼠的實驗中發現,γ-氨基丁酸合成酶的缺失或減少,增加了害怕和恐慌的行為(Storketal.,2000), 說明γ-氨基丁酸對 PD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還有研究者發現,PD患者存在腦去甲腎上腺素功能的亢進的現象(JDetal.,1992)。其次,研究表明跟 PD 有關的受體包括苯二氮受體和β-腎上腺素能受體等。人腦中苯二氮?受體與γ-氨基丁酸受體連接緊密,苯二氮?受體的激活可使γ-氨基丁酸的功能增強,從而有效抑制PD的發生。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主要位于中腦的藍斑核,其過度的活動可能是導致驚恐障礙發作的原因之一,而位于藍斑核神經元的胞體及突觸前部位的2α自體受體對藍斑核起主要調節作用(安婷, 王丹, 陳琛, & 謝祥遠,2015)。
神經結構方面,Dresler等(2011)提出了“恐懼網絡”結構,主要包括前額葉皮層、島葉、杏仁核,它們在驚恐發作 中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另外,研究表明, 驚恐障礙患者的交感神經平衡會受到影響,并且在一定的精神壓力下表現出交感神經反應性的增加(Kotianovaetal.,2018)。
2.1.3 社會—心理因素。研究證明,認知功能缺陷是 PD 發病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安獻麗等(2018)提出PD患者在注意、解釋、記憶三方面的認知偏向,即優先加工威脅性刺激激發焦慮體驗、將模糊刺激解釋為威脅性刺激增加焦慮水平、優先提取先前經歷過的威脅性信息,這 3 種認知偏向是驚恐障礙形成和保持的關鍵因素。災難化認知理論提醒我們PD患者對身體感覺和外界信息的災難化解釋容易使 PD 發作,外部刺激和內部的感覺、想法、想象等,都可誘發PD。
研究顯示,環境因素也可導致PD發作。精神分析動力學理論認為早年創傷經歷可能在日后誘發驚恐發作(肖融, 吳薇莉, & 張偉,2005)。有研究發現,相比正常對照組,PD患者會更多地報告父母早逝、與父母分離、童年患病史、家庭暴力等各種童年創傷性經歷,但未來還需更科學的設計來探索PD和早年創傷經歷之間更明確的關系(Bandelow et al.,2002)。
另外,目前普遍認為PD患者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礎。盧樂萍等(2004)通過艾森克個性問卷和 SCL-90 量表對PD患者進行了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結果表明PD患者有明顯的神經質傾向,其中焦慮、抑郁、恐怖、軀 體化、強迫等維度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2.2 癥狀表現。PD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發作時出現顯著的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癥狀,伴以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PD患者往往對自己的軀體癥狀作出災難性的解釋,并通常伴有回避行為(Svenaeus,2013)。PD具有很高的緩解率和復發率,其患者對不可預測的厭惡事件過度敏感(Grillon etal.,2008),對失去掌控和不可預知的事表現出強烈的恐懼和擔憂( Starcevic, Kellner, Uhlenhuth, & Pathak,1993),即預期焦慮。
2.3 診斷。目 前 采 用 國 際 疾 病 分 類 第 十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 ICD-10)作為 PD 的診斷標準。 《DSM-5 鑒別診斷手冊》在第四版的基礎上, 將 PD與廣場恐懼癥(Agoraphobia)分為獨立的兩類精神疾病,并且允許共病(安婷, 王 丹, 陳琛,& 謝祥遠,2015)。
PD通常伴有生理癥狀的表現,因此患者往往優先就診于非精神科室。PD 存在不小的誤診率,有報道顯示國內誤診率可能高達 77.5%。誤診原因主要來自醫者和患者兩方面。 前者由于接診醫生對 PD 的了解不夠,以及非精神科醫生的專業慣性導致;后者則來自患 者對軀體癥狀的關注和對心理情況的忽視,以及不可抗拒的污名意識,導致患者選擇綜合性醫院而非治療精神疾患的專科醫院(費春華等人,2013)。
3 總結
近年來,PD 已經成為臨床上常見的精神障礙,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現有大量研究探索其發病機制,但仍未完全明確。診斷方面,雖然已有較為明確的診斷標準,但仍然存在較高的誤診率。
參考文獻
[1] Bandelow, B., Sp?th, C., Tichauer, G. ?., Broocks, A., Hajak, G.,... Rüther, E. (2002). Early traumatic life events, parental attitudes, family history, and birth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anic disorder.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43(4), 269-278. doi: 10.1053/comp.2002.33492
[2] Dresler, T., Hahn, T., Plichta, M. M., Ernst, L. H., Tupak, S. V., Ehlis, A.,... Fallgatter, A. J.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 spontaneous panic attacks.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18(2), 263-269. doi:10.1007/s00702-010-0540-2
[3] Grillon, C., Lissek, S., Rabin, S., McDowell, D., Dvir, S.,... Pine, D. S. (2008).IncreasedAnxiety During Anticipation ofUnpredictable ButNot Predictable Aversive Stimuli as a Psychophysiologic Marker of Panic Disord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 JD,C., MR,L.,JM, G.,AJ,F.,DJ,D., RB, C.,...DF,K. (1992). Noradrenergic function in panic disorder. Effects of intravenous clonidine pretreatment on lactateinducedpanic. Biological Psychiatry
[5] Kessler, R. C., Petukhova, M., Sampson, N. A., Zaslavsky, A. M., & Wittchen, H. (2012). Twelve-month and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lifetime morbid risk of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Methodsin Psychiatric Research,21(3), 169-184.doi:10.1002/mpr.1359
[6] Sherbourne, C. D., Wells, K. B., & Judd, L. L. (1996).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of patients with panicdisord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7] Starcevic, V., Kellner, R., Uhlenhuth, E. H., & Pathak, D.(1993).Thephenomenology ofpanicattacks in panic disorder with and without agoraphobia.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34(1), 36-41. doi: https://doi.org/10.1016/0010-440X(93)90033-Z
[8] Stork, O., Ji, F., Kaneko, K., Stork, S., Yoshinobu, Y.,Moriya, T.,... Obata, K. (2000).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a GABA deficit and disturbance ofneural functionsin mice lacking GAD65.Brain Research, 865(1), 45-58. doi: https://doi.org/10.1016/S0006-8993(00)02206-X
[9] Svenaeus, F. (2013). Diagnosing mental disorders and saving the normal.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10] 安婷, 王丹, 陳琛, & 謝祥遠. (2015). 驚恐障礙病 因及診治研究進展.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05), 68-73
[11] 安獻麗, & 鄭希耕. (2008). 驚恐障礙的認知偏向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02),255-259
[12] 費春華, 卞慧蓮, 張平, 李穎, 周德云, 張敏,... 杜 昊.(2013). 驚恐障礙誤診 62 例分析. 臨床誤診 誤治(12),37-39
[13] 盧樂萍, 劉雪虹, & 王力娥. (2004). 驚恐障礙患者 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個性特征. 中國臨床康復 (03),410-411
[14] 肖融, 吳薇莉, & 張偉. (2005). 驚恐障礙的病因學 特征. 中國臨床康復(4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