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以來,我們為孩子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并創設了良好的游戲環境。在游戲材料方面,我們提倡從生活中來,以激起幼兒的游戲欲望,豐富游戲的玩法。本文對于如何收集與獲取生活化的游戲材料展開詳細探討,以期為相關研究與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幼兒園;生活化;游戲材料
國內外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理論,為我們開展現代幼兒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與方向指引。如現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陳鶴琴教育論著選》中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現實生活多姿多彩,如果說游戲是首美妙的樂曲,那么生活化的材料便是這美妙樂曲中的音符。在游戲材料的獲取方面,我們如何才能找到真正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材料呢?從哪里獲取呢?本文對此將進行詳細探討。
一、從大自然中獲取自然性材料
顧蘭芳認為幼兒游戲的材料應具有開放性,而劉焱則認為幼兒游戲時用的“玩具”可以是任何東西。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把在成年人視野中那些毫不起眼的物件,統統給孩子們玩,這應該都會是他們愛不釋手的“玩具”?!皟和谴笞匀恢印?,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在滿足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們自主收集自己所喜歡的、需要的自然性游戲材料。在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自然性的材料是指那些未經加工制作的游戲材料,主要包括廢品物品的二次利用,同時還包括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材料。
如在“秋天的樹葉”的科學探究游戲中,傳統游戲中進行材料投放,一般都是使用高結構的、精致化的材料,孩子們沒有什么興趣。而此次游戲中,教師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從幼兒園的小樹林里,分別撿拾了顏色多樣、形狀各異、薄厚不一的樹葉,科學區迎來了許多熟悉的“樹葉朋友”,孩子們極其感興趣,擺弄來擺弄去,愛不釋手,有效激起了他們探究的欲望,他們有的拿著放大鏡研究起葉脈來,有的用樹葉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來自大自然的游戲材料,不但因為熟悉而引發孩子們的游戲興趣,同時還有效節約了游戲材料的成本,一舉兩得。
二、從日常生活中收集廢舊物品
“一切材料皆藝術”,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把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舊物品都當成寶貝一樣收集起來,不但豐富了幼兒園課程的內容,還拓展了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形式。
如在“我是小小交通員”的游戲活動中,孩子們要用到一些道具,如信號燈,警察站的轉盤,等等。我們引導孩子們想一想如何利用廢舊物品來自制這些道具,而沒有直接提供給孩子們那些高結構的材料。結果孩子們從家里拿來雞蛋殼以及廢舊的紙,他們說要給雞蛋涂上顏色,并粘到紙板上,這樣信號燈就做成了。在生活化的材料收集與制作的過程中,有效調動了孩子參與游戲的熱情。特別是在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對于給雞蛋殼涂什么顏色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的孩子竟然胡亂地涂上了很多顏色,別的孩子發現后提出不同意見:“信號燈,有紅黃綠,你涂成這樣,別人還怎么做出判斷啊?”聽了小伙伴的建議,大家紛紛把雞蛋殼涂成了紅綠黃這三個顏色,有效增強了他們對交通信號燈用途的認知。
日常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被人們棄置不用的廢舊物品,經過孩子們的改造很容易變成有價值的材料,甚至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們關注身邊的廢舊物品,像餅干盒子、用過的各種紙張、塑料袋子、裝快遞的盒子、舊的衣物、易拉罐、礦泉水瓶子,等等,只要我們用心、用手、用腦,就可以變廢為寶,從而化腐朽為神奇,讓這些不起眼的材料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三、通過與他人交換的方式獲得
在區域游戲中,教師通過認真觀察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環節,引發孩子們的交換行為,使他們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如在班級活動室里,我們設置了理發店、飾品店、美工區等區域,在為各個區域投放材料時,我們使用了生活中到處可見的小物件,而不是為他們提供精致的飾品之類。如在大班理發店游戲中,有一名幼兒當理發師,雖然店里各種理發設施齊備,但是很多孩子因為他做的發型不夠漂亮而不愿意來了。所以她只是坐在那里靜待客人上門,沒有任何行動,為了推動游戲發展,教師扮演客人幫助她找到原因,原來是因為很多客人不喜歡這里的發飾。教師就提醒這個孩子旁邊的飾品店里有很多好看的頭飾,你可以去那里跟小伙伴要一些,同時把你的東西送給他一部分,這樣可以順利換得你想要的飾品。果然,兩個店里的小伙伴很快就達成了一致,互換了材料。
幼兒園游戲材料的來源渠道有很多,本文僅從大自然獲取自然性的材料,從生活中將廢舊物品進行二次利用,以及與其他小伙伴進行交換獲得等途徑進行了詳細詳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自然中以及日常中搜集游戲材料時,我們可以發揮家長資源,通過親子共同收集與整理生活化的材料,可以極大地提高幼兒使用生活化游戲材料的積極性與主動,同時可以讓游戲材料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元。
參考文獻:
[1]陸義蘋.淺談幼兒園生活化區域游戲氛圍的創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214.
[2]李仕玉,李雪平.幼兒園游戲材料的選擇策略研究——以認知發展游戲理論為視角[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