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應琳?石磊?胡倩
【摘 要】目的:探析應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對高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AD)患者的操作技巧及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間收治確診為CAD且年齡在75歲以上的患者為本次研究數據對象,期間對此類高齡患者均擬定CABG手段治療。在此類群體中隨機抽取30例并對其臨床數據以回顧性方式進行分析,系統歸納CABG手術對高齡CAD患者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結果: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平均輸血量、機械通氣所需平均時間、于ICU停留平均時間以及住院平均時間等進行記錄,所得數據均在相對合理范圍內;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一例發生手術死亡事件;對患者術后進行平均2周時間隨訪,出現并發癥包括急性腎衰竭、呼吸衰竭、新發心房顫動、心力衰竭。結論:對年齡偏高的CAD患者在擬定治療方案時,從效果、安全性角度出發均可選擇非體外循環環境下的CABG手術治療,優勢突出,令人滿意。
【關鍵詞】高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AD);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12-0058-0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AD)一直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危急重癥且近年來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此類患者典型臨床癥狀為乏力、心悸、胸悶胸痛等,冠狀動脈血管由于粥樣硬化的影響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在得不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會誘發心肌缺血缺氧,再進一步則有心肌梗死、猝死等[1]。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一般用外科手術方案治療,但對年齡偏高特別是在7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則需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對CAD的療效已經得到臨床驗證,本院近年應用該手段對高齡CAD患者治療也進一步確認了其安全性。現將相關數據整理后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間收治確診為CAD且年齡在75歲以上的患者為本次研究數據對象。納入患者中男女例數對應為23例、7例;年齡在75-87歲間,平均為(83.11±2.17)歲。患者中有23例合并有高血壓病,21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血脂異常,7例有腦梗死病史。入院后對其進行冠脈造影,確認存在有多支血管病變情況。
1.2治療操作
患者在確診病情后均你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治療,注射肝素之后吻合大隱靜脈和升主動脈,左乳內側的動脈與左前降支吻合處理。將需要進行搭橋處理的冠狀動脈充分暴露,將存在于靶血管周圍的心肌做固定處理之后將對應的冠狀動脈進行吻合。為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前半小時通過口服方式給予地西泮,通過肌肉注射方式給予嗎啡,將氣管插管、橈動脈測壓管、SwanGanz導管與導尿管置入。麻醉維持階段藥物選擇丙泊酚、羅庫溴銨以及枸櫞酸舒芬太尼,吸入七氟醚。通氣相關參數設置如下:潮氣量為9-10ml/kg,呼吸每分鐘12次,吸入氧的濃度為50%。確認全身麻醉起效后再胸骨后正中做一切口,將心包切開后掌握冠狀動脈的病變的詳細情況,確認吻合靶點以及吻合支數,對左側的乳房內動脈進行常規游離處理,如患者為多支病變的則根據情況再對橈動脈、大隱靜脈進行游離。手術過程中左乳內動脈全部在前降支吻合,應用7-0prolene線完成心臟表面與移植血管的吻合操作,應用6-0prolene線完成主動脈側壁與移植血管的吻合操作。在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循環變化狀態對各種血管活性藥物劑量進行適當調整,如果在常規藥物諸如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去氧腎上腺素等候依然難以維持循環,則考慮是否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2]。
完成手術之后第二天為患者常規應用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同時補充各種日常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移植血管選擇橈動脈的術后還應該給予地爾硫卓,防止出現血管痙攣并發癥。密切觀察患者的心功能變化狀態,決定是否給予利尿劑、地高辛等藥物。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期間記錄后計算可知患者治療過程中平均輸血量為(435.11±262.14)ml,機械通氣所需平均時間為(2.21±0.11)天,于ICU停留平均時間為(2.55±0.81)天,住院平均時間為(10.20±1.12)天。
無患者因手術出現死亡事件。進行平均2周時間隨訪,有2例患者出現急性腎衰竭,占比例6.67%,有5例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占比例16.67%,有6例患者出現新發心房顫動,占比例20.0%,有1例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占比例3.33%。
3 討論
CABG手術對于CAD患者而言能夠全面的完成血管重建操作,恢復處于缺血狀態的心肌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甚至解除患者心絞痛癥狀影響,降低了心肌梗死發生率,提升運動耐力以及生活質量。CABG手術將位于腿部位置的自體大隱靜脈來完成升主動脈和發生堵塞的病變冠狀動脈之間的搭橋,從而讓主動脈能夠遠端為冠狀動脈供應血液,恢復心肌缺血區域的血液供應,使得血運恢復正常[3]。
于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近遠端之間建立通道,讓血液不必經過狹窄位置依然能夠順利達到遠端,CABG手術能夠在體外循環、非體外循環下進行,其中體外循環進行該手術會誘發各種嚴重并發癥,增加高齡患者機體負擔以及整體治療風險性。在本次研究中應用非體外循環GABG手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對于合并有各種慢性基礎疾病患者治療依然能夠提供較好的安全保障,確保手術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韜帥,陳寶田,董然,等.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中長期臨床結果比較[J]. 中國醫藥,2017,12(4):513-516.
[2] 李揚,董然,劉韜帥,等. 青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2017,12(6):838-841.
[3] 楊鎧榕,周靜.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藥物支架植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影響因素分析[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7,23(4):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