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新?李薇?滕金英 廖小瑩

【摘 要】目的:探討多種感覺刺激治療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效果。方法:利用隨機數字法,將54例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7例)。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干預治療措施,觀察組患兒在采取常規干預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多種感覺刺激治療,分析對比兩組采用不同干預措施對患兒吞咽功能影響的差異及療效差異。結果:觀察比較兩組患兒顯效例數、有效例數,觀察組總有效率92.60%,對照組總有效率70.3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療效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采用多種感覺刺激治療能夠有效改善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的吞咽功能,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與社會的醫療負擔。
【關鍵詞】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多種感覺刺激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19)12-0066-02
病毒性腦炎的發生與病毒侵入具有直接聯系,該病患兒在病毒影響下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病理性改變,可影響患兒智力、語言表達以及肢體活動能力,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可同時伴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礙癥狀[1]。本次研究為論證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多種感覺刺激治療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27例行常規干預治療措施患兒與觀察組27例行多種感覺刺激治療患兒的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兒童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的54例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患兒。采用隨機數字法,分成觀察組合對照組。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比例為5:4;年齡在5歲至9歲,中位年齡為(7.12±0.22)歲;吞咽障礙程度分級有12例為輕度吞咽障礙,有10例為中度吞咽障礙,有5例為重度吞咽障礙。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比例為14∶12;年齡在5歲至10歲,中位年齡為(7.11±0.21)歲;吞咽障礙程度分級有14例為輕度吞咽障礙,有9例為中度吞咽障礙,有4例為重度吞咽障礙。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P值>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54例伴吞咽障礙病毒性腦炎住院患兒,均符合病毒性腦炎和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均采用吞咽障礙程度分級量表進行吞咽障礙程度分級評估,評估結果顯示所有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其中,觀察組12例輕度吞咽障礙(7-9級),10例中度吞咽障礙(4-6級),5例重度吞咽障礙(1-3級)。對照組14例輕度吞咽障礙,9例中度吞咽障礙,4例重度吞咽障礙。
1.1.2排除標準:排除年齡<5歲,難以配合完成訓練檢查的患兒,既往因腦性癱瘓、重癥肌無力或先天性口腔疾病等其他疾病因素致吞咽困難障礙患兒,合并認知障礙或血流動力學檢查結果異常患兒。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兒均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每隔3h-4h行一次鼻飼,鼻飼量在150mL-200mL,護理人員在患兒鼻飼過程中關注患兒面色、心率,在患兒鼻飼結束后行口腔護理,每周更換胃管。此外,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通過吞咽口水、調整呼吸等方式鍛煉舌肌、咀嚼肌以及軟腭的靈活性。
1.3.2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多種感覺刺激治療:①冰刺激:利用冷刺激強化吞咽反射。將冰凍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誘發患兒的吞咽反射。②手法刺激:用指尖或冰塊叩擊唇周,用雙手指短暫的肌肉牽拉和抗阻;同時反復性按壓、輕推患兒舌頭,手指快速小幅動刺激軟腭,按摩舌骨下氣管周圍組織。三③吞咽肌群的主被動訓練:護理人員在按摩舌肌、頰肌、咀嚼肌的同時鼓勵患兒張口后努力將舌頭前伸,而后將舌頭收回,舔左右口角、上下唇及軟腭部位。護理人員輔助患兒頭前伸,使頦下肌伸展2-3s;然后在頦下施加阻力,輔助患兒低頭,可抬高舌背。達到改善喉入口的閉合能力,擴大咽部的空間,增加食管上括約肌的開放的被動牽張力的作用。④口腔感知訓練:護理人員用冰棉棒刺激感知力較差一側的唇角并環繞刺激唇周;接著用冰棉棒上、下來回刺激感知力較差一側的頰黏膜;最后再用冰棒沿前、后來回刺激舌面及舌體感知力較差的一側。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改善情況。顯效:患兒能經口進食,吞咽障礙緩解2級,或接近正常;有效:患兒吞咽障礙明顯改善,吞咽障礙程度提高1級,部分營養攝取需胃管鼻飼,可進行攝食訓練;無效:吞咽障礙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但可進行吞咽訓練。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加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結果中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表示的數據用x2檢驗,標準差以及百分比檢驗后所得P值,若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若超過0.05表示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單位時間預后情況,實驗組顯效例數、有效例數均多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吞咽障礙屬于病毒性腦炎常見并發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可因吞咽性困難影響正常進食,致使患兒出現脫水、營養不良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自食物中攝入機體所需營養及能量,不利于病毒性腦炎患兒疾病預后[2]。此外吞咽障礙的發生使患兒在飲水、進食過程中出現嗆咳癥狀,易使水、食物進入氣管而發生窒息現象,對患兒生命造成威脅[3]。病毒性腦炎患兒常規護理中醫護人員通過指導吞咽功能障礙患兒行吞咽口水、呼吸訓練等,從而改善患兒的吞咽功能障礙。多種感覺刺激與傳統干預措施相比,冰刺激對感覺神經纖維造成一定的刺激,繼而提升吞咽功能反射區域敏感性,護理人員對患兒吞咽運動產生所需相關肌肉神經活動給予叩擊、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有利于吞咽反射區建立快速應答機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預后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伴吞咽障礙的病毒性腦炎患兒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基礎上采用多種感覺刺激治療,能夠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減輕家庭與社會的醫療負擔。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軍,王善娟.多種感覺刺激治療伴吞咽障礙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5(8):49-50.
[2] 呂靜,朱敏,張躍,等.不同強度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腦性癱瘓吞咽障礙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34(2):159-164.
[3] 歐陽瑤,朱其秀,閻文靜,等.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單側大腦半球卒中后患兒吞咽障礙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4):26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