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 要】目的:探究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術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方法:選擇2018年6月至今在本院登記入院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患者74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37例)和參照組(37例),研究組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參照組選擇常規心臟瓣膜手術進行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術后腦血管事件發生等情況比較。結果:給予干預后,采取隨訪方式統計數據,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比對照組優,且術后腦血管事件發生現象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術后腦血管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生存率,降低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幾率,在臨床上具備大力推廣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心臟瓣膜手術;射頻消融術;永久性心房纖顫;腦血管
【中圖分類號】R45.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12-0080-01
永久性心房纖顫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多發性心律失常疾病,且臨床并發癥多,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具有嚴重危害性。臨床上通常對該類疾病患者采取心臟瓣膜手術進行干預,單純使用此治療方法干預的患者僅有8%左右的概率恢復竇性心律,且臨床腦血管事件的并發率高達65%。目前,我國僅有少部分醫院采取了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治療術治療為了提升治療效果,降低臨床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達到有效控制治療風險[1]。本文對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術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探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今在本院登記入院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患者74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37例)和參照組(37例)。其中,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5±2.5)歲;參照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43~72歲,平均(57.5±2.3)歲。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檢查,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疾病癥狀等基本病例信息結果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參照組選擇常規心臟瓣膜手術進行干預;研究組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即在患者胸部正中部位進行手術切口,在患者主動脈、上下靜脈建立起體外循環瓣膜置換術,通過使用射頻融消系統對患者進行干預,設定頻率為460kHz,能量設定在最大值28.5W,調試后對患者實施同期射頻消融術干預。在心臟瓣膜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后給予患者口服藥品可達龍,連續口服6個月。
1.3評價指標
通過回歸分析法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即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術后腦血管事件發生等情況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效果表現為顯效22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6%;參照組臨床效果表現為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0.2%;結果表明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參照組,且兩組結果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腦血管事件發生結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血栓2例,術后出血1例,術后竇性心律1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10.9%;參照組患者術后血栓5例,術后出血3例,術后竇性心律9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45.9%;;研究組結果較參照組低的多,且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語
心臟瓣膜手術同期射頻消融術可以有效解決臨床器質性瓣膜病變,同時能顯效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心率,射頻消融術主要通過線性消融阻斷患者機體病灶部位中的異位沖動和折返的環路,切斷異位起博點與左心房之間的交通,通過利用神經化作用對心房不應期進行影響。射頻術對恢復臨床竇性心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較高,能降低臨床術后風險的發生幾率[2]。經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比對照組優,且術后腦血管事件發生現象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術后腦血管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生存率,降低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幾率,在臨床上具備大力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許春雷,李巖,郭可泉,韓杰,曾文,賈一新,王堅剛,張海波,孟旭,.心臟瓣膜手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后血栓和出血事件發生率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0(4):312-315.
[2] 李巖,孟旭,崔永強,等.56例微創外科治療單純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經驗.心肺雜志,20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