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萌萌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要求企業急需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作支撐。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的系統性、專業性教育,當前高校教育的專業建設具有趨同性,與企業的對接溫和度不高,學生畢業后失業的現象出現,同時,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供需不平衡,校企合作是教育發展的必要途徑。針對高職院校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化措施,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實現人才供應與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現狀
在國外,大多數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持肯定態度。比如,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結合國家的發展特點形成了適合國家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1-2]。在我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普遍開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尚未發展成熟,雖然有國外成功的案例可以去參考,但鑒于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地域性,仍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合作機制[3-4]。本文結合工程造價專業現代學徒制班的實踐,闡述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探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工程造價專業現代學徒制班的教學進入大三實習階段,通過幾年的探索發現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落實不到位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企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形成現代學徒制班的培養體系,方案整體還是以學校教師的授課為主,企業教師的授課時間相對較少。由于企業教師是企業的員工,也有單位的工作需要開展,造成企業教師授課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培養方案中大一、大二主要是在學校完成學習,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開展,去企業只是認識性實習,接觸不到具體工作。大三進行企業實習,這與傳統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基本一致的。學校需要進一步探索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的有效融合措施,合理組織教學與實踐,提高人才質量培養質量。
(二)學校師資力量不足
現代學徒制班的教學工作要求教師應具備豐富現場實踐經驗,將實踐融入教學,是學生能通過教師的眼睛看到真實的工作場景。目前,教師很多都是直接從學校畢業進入院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較為欠缺,在課上很難融入工程實踐的知識。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認識實習時,學習的知識較為表面,沒有明確的主題,學到的知識比較零散。現場認識實習的學生較多,帶隊的教師較少,在現場教師指導比較困難,學生有疑問也不能很好地及時解決。
(三)企業參與度不高
企業具有盈利性質,獲取利潤是企業的目標,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從企業角度,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缺乏參與動力,很難與學校形成“互利共贏”的共同體。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利益點和企業利益平衡點沒有真正吻合,企業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只是參與建設,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由學校教師完成。
學校需要企業提供教學支持時,也會因為企業工作的原因無法滿足。在大三企業實習階段,學生的實習崗位大多是施工員、資料員,這些崗位好上手,學生為企業創造效益非常快速,但本專業對口的是造價員,通過走訪企業,學生在造價員崗位實習的非常少。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改進對策
高職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學校、企業、政府三個層面的共同參與,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環境,促進人才培養質量質的提升。
(一)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學校深度調研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將人才的需求規格進行描述,共同創新教學方法和育人活動模式,加大企業的參與度,轉變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加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比重,真正參與到企業工作中[5]。
職業院校及時關注國家、行業的政策方針,明確企業的發展需求,并能根據政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與企業發展需求調整相匹配的特色課程[6]。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院校的教師具有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具備專業實踐技能,成為雙師型教師。不斷學習與實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利用假期或業余時間進行企業實踐鍛煉,提高自身技術服務水平,將復合型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培育出現代化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企業積極參與合作,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
校企合作的實質在于各方的優勢互補,學校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健全的教學機構,企業具有良好的實踐平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突破雙方的發展瓶頸。學校的實訓環節離不開企業的實際崗位,只有深入企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實踐學習。教師與學生都存在實踐能力缺乏的問題,企業利用正常的辦公環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這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具有深遠意義。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與企業實現有效溝通交流,同時在教學中進行應用,學生培養更具有針對性。
結語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模式,我國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一些問題。發現問題,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措施,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不斷提升,促進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楊正理,張家海,孫書芳等.校企合作下電氣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8(12):223+194.
[2]楊正理,史文,陳海霞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招生策略預測[J].智能系統學報.
[3]尤志,伍丹.應用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1):179.
[4]陳偉,左艷.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性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6(12):115-116+142.
[5]沈燕.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 2015(7):49-55.
[6]洪林,郭雷振.我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6(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