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曄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國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問題包含著經濟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眾多深層次難題,是改革進展到一定程度時眾多利益矛盾的綜合體現。因此,必須按照總括性經濟分析的要求、站在國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問題。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合理分配;有序新格局
一、蘇南地區現行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我國發展新階段,應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把握關于共同富裕的幾個問題。走共同富裕道路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走共同富裕道路,需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把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分好蛋糕,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蘇南地區應當既重視做大蛋糕,又重視分好蛋糕,把兩者統一起來。然而,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指標卻相對滯后,而且蘇南地區居民收入增速低于與經濟的增速;更低于珠江三角主要省市的居民收入水平。
1、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減弱了蘇南地區居民實際收入
近幾年年,蘇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蘇南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美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2.7%和12.9%,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但剔除物價因素影響后,實際增長了很少。只是2014年前三季度,蘇南地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但物價上漲的太多,使居民收入停滯。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受物價因素影響而減弱。
2、恩格爾系數雖處于富裕狀態初段,但有下降緩慢趨勢
恩格爾系數即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經濟指標。一般地,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2003年以來,蘇南地區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整體上呈現出螺旋下降的趨勢,從2003年的37.8%下降到2014年的36.8%,雖然一直處于恩格爾系數劃分的富裕階段(恩格爾系數30%-40%),但主要因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影響而使其下降較為緩慢。
3、平均消費率減弱,居民儲蓄率持續增加
十年來蘇南地區居民平均消費率下降明顯。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538元,比上年增加2861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8654元,增長10.3%;人均消費性支出20371元,增長8.2%,其中食品支出占比為34.7%。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3598元,比上年增加1396元,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11979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607元,增長11.0%,其中食品支出占比為36.3%。低于同期蘇南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13.1%的增速,平均消費率即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從2003年的75.0%螺旋下跌至2013年的60%左右,下降明顯。其結余的收入部分轉為包括非消費性支出和金融資產在內的廣義儲蓄,使居民儲蓄率不斷增高,表明蘇南地區城市居民消費潛力較大,需要進步一引導和提升。
4、職工平均工資相對低
城鎮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了六成左右,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工資性收入主要來自于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分配,因此企業的分配效率和分配格局影響著工資性收入。年鑒顯示,在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數據中, 2014年,蘇南地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57985元,2003年是15712元,十年漲了2.69倍。由于占在崗職工人數一半以上的其他單位平均工資較低,這也阻礙了整體工資水平的提升。
5、居民家庭就業負擔系數上升
在城市80%以上的居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就業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因此城鎮居民就業狀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體收入是否能持續穩定增長。根據有關抽樣調查資料,近年來蘇南地區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戶的就業面只有50.3%,平均每一就業者的負擔系數高達1.99人。從不同分組看,收入水平愈高,就業面愈高。高低收入組的就業面相差8.4個百分點。造成就業面下降、負擔系數上升,與近幾年的企業改制、改組、破產力度加大有密切的關系。城鎮從業人數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了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負擔系數的直線上升。
6、制度對收入的影響體現在分配的各個環節
首先,稅收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目前促進就業的稅收政策限制條件多且形式單一,主要按照項目進行優惠,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優惠政策體系。
其次,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經歷了覆蓋面的擴大之后,保障水平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養老、醫療和住房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居民。第四,金融市場不發達,且缺乏有效的監管。金融機構理財服務內容單一,造成居民投資渠道狹窄,并且金融業從業人員缺乏綜合知識和豐富的從業經驗,外部的分業監管模式存在不透明,使得投資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探索蘇南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合理有序新格局
路徑一:完善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創新政策
1、努力擴大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能否解決好就業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市居民的收入增長水平,決定我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創造就業崗位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
2、鼓勵民間創業,增加居民經營性收入
政府要營造鼓勵民眾自主創業的良好氛圍。政府可運用新聞媒體等手段進行宣傳,倡導敢冒風險、敢為人先的精神,加強居民自主創業意識,同時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培育出適宜的創業環境,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
路徑二:實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富民政策
1、加大對農業的融資力度,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通過增加對農村的金融投入,在提高的貨幣流量中肯定會有較大比例成為農村居民的生產性和勞務性收入。
2、以土地入股形式,保障農民的根基
按照“土地換保障”的總體思路,認真做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工作。探索農村居民依托土地使用權,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新途徑,支持農民以土地使用權為出資物,作價入股農業產業化經濟實體,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3、農民股份合作為發展村級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新途徑
建立股份合作組織后,集體收益、提留資金及土地征用補償款不再分光吃凈,而是轉化為股權配置給農民參加分配。同時,股份合作組織還將集體和個人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投入生產,既解決了發展經濟資金短缺的困難,又增加了集體積累和農民股紅分配。
路徑三:實施縮小貧富差距的約束性政策
1、建立正常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推動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全面提升
工薪收入是影響我市城鎮居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省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廣東、浙江的水平,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60元,分別增長11%和11.5%,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基本同經濟發展同步。
2、促進收入分配均衡,逐步縮小不同收入群體間的收入差距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或實質就是居民收入的全面提升。它既包括總量上人均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包括最大限度縮小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