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聰
摘 要:金融的服務功能很多,實體經濟在不同的時期需要金融發揮的功能不一樣,要注重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論的理解,再結合市場發展的規律不斷的實踐總結,才能發揮金融更大的功效。本文主要探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理論與實踐
過去金融服務的門檻高,覆蓋實體經濟相當不全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明確金融服務的功能,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論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探討
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就會發展發展實業是救國興邦的有效途徑。金融的興起在我國起步較晚,到了九十年代我國的金融才有了突破性發展,金融的發展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金融通過資本的運作,加速資本的積累,不僅直接貢獻于經濟發展,而且,還通過資本配置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所有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國家及政府也高度重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強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要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必須要充分了解金融所具備的功能以及實體經濟發展所需的條件,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論與社會主義實情結合起來,提升整體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1]。
(二)理解金融的功能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我國進入了新常態化經濟,在新時代對于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服務實體經濟,而要做好服務工作就必須對金融的基本工作有全面的了解。金融業的發展是基于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產物,主要的運作方式是通過資本積累和資本分配就實現盈利,不直接參與生產。金融的功能主要有清算支付、資金融通、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幾個方面,金融所有功能的正常發揮都是可以幫助實體經濟發展的。當然在經濟發展初期,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夠完善,實體經濟的發展也非常需要資金的支持,金融主要為實體經濟提供的服務就是為生產與發展提供資金。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要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本,這個認知非常的片面化。事實上,金融除了可以提供資金支持之外,還能合理分配資源、深化分工與合作、風險管理、提供激勵等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和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金融更多的作用開始體現出來,也更需要金融發揮除了資金支持以外的與市場經濟高度相關的功能。全面正確的理解金融的功能與作用,才能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2]。
(三)實體經濟的范圍及發展
首先,要明白的實體經濟的范圍,很多人認為實體經濟就是生產物質的第一、第二產業,其實不然。我國發展經濟的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實體經濟還包含了第三產業中生產文化的產業,例如,酒店業、娛樂業等等,以及技術研發、新興營銷等,只要是真實的創造產品、實現產品流通、創造價值,都應該納入實體經濟的范疇。金融業主要是利用資本創造價值,從產業來看屬于第三產業,但從金融市場來看,金融也為企業提供債券融資以及風險保障等,這些經濟活動是直接與生產相關的,所以金融業服務社會生活的活動應該歸納到實體經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是盲目地、無條件地的支持,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業需要對實體經濟進行篩算,國家大力支持的新興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以及可持續發展產業等,金融業應該大力支持,而一些快被時代淘汰的產業、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產業還有違法違規的產業,金融堅決不給予任何支持。
二、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一)金融業高速增長與實體制造業快速下滑并存
金融行業在迅速的發展,金融市場化的進程也在一步步的推進,金融部門從2012年以來,就迅速的開始膨脹,從相關數據也表明,取得了高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制造業的表現卻不容樂觀,市場業務迅速下滑,很多實體制造業面臨著倒閉。這對于金融行業而言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象征,意味著金融所謂的可持續性穩定發展的基礎正在一步步的被打碎,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加大,爆發的可能性也在提高。從現如今金融業的高增長來看,一般是和房地產業的發展有關,如果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泡沫進一步的膨脹就會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利益受到損害。同時在市場利率化的改革之下,影子銀行等一些機構也迅速的興起,這對金融業的高增長也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資金空轉并未流向實體經濟
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金融的監管,從中謀取高額收益,往往都會將大量的資金在實體經濟外空轉。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降低企業的投資生產成本,對社會上部分產業進行了政策性的補貼,這種方式雖鼓勵了部分中小企業的發展,卻不能對市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同時一部分的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自身實力比較雄厚,憑借著自己多年累計的信譽,非常容易獲得了國家的補貼,融資成本也很低。還有一些地方的財政政策補貼直接投到了投資領域,某些行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產能過剩。
三、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危害
在我國實體經濟仍然是國民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我國大多數實體經濟都是以制造業為主,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后,面臨了全球的金融危機,實體的產業開始受挫,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量的實體資本開始脫離實體產業之外,造成產業空心化嚴重,這種表現也加劇了金融風險。
(一)產業面臨空心化
我國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后,資本市場日漸繁榮,而這繁榮的背后更多的依靠的是負債,這也就是為什么政府多次提出去杠桿的原因。2018年來中國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產業開始出現空心化,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原材料、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的影響,利潤下降,成本提高,造成了產能過剩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在實體經濟的各個行業中都比較普遍,也有一些企業因為自身經營不善,最終倒閉,還有一些只能依靠銀行的貸款,甚至是政府的部分補貼進行維持。現如今我國的實體經濟的狀況相對于國際經濟形勢來看,不容樂觀,仍然是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在科技方面的創新不足,企業生產經營較為困難。
(二)金融風險增加
資本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資金不能夠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也就導致了金融風險進一步加大,隨著金融部門越來越膨脹,資產的質量開始下降。商業銀行內部面臨了較多的不良資產,根據相關報告顯示, 2018年不良貸款的形勢總體有好轉,但是在房地產業、制造業不良貸款仍然較高,行業的變化造成了巨大的信用風險,不良資產價格過于虛高,就會導致很多的風險。
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踐
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矛盾越演越烈,金融機構不僅僅要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還要發揮自身的其他功能來服務于實體經濟。很明顯在過去的金融服務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因此需要不斷的實踐、總結,采用相關策略改善以往不協調的局面,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
(一)健全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明確金融的功能定位
過去金融服務非常局限,服務的范圍也較為狹窄,我國從計劃經濟過度到市場經濟,金融服務卻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大部分的資金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對于私有企業、中小微企業、農業等服務非常少,也沒有針對這些實體經濟專門的金融產品。所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踐的第一步就是擴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范圍和服務深度。理論的研究表明,我國的金融機構還有待完善,我國具備了大型商業銀行,卻缺乏為中小微企業、農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因此,在實踐時應該限制大型的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要給農村的金融機構發展的空間,培養中小型金融機構服務當地實體經濟的能力,建全征信服務機構、擔保機構,讓金融機構全面覆蓋實體經濟,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揮金融的多元化功能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僅僅只是提供資本支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的供給側改革以及大眾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的其他功能應該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首先,發展完善股票市場,建立主板、創業板以及三板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支撐,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建設發展金融租賃市場,促進實體產業與金童產業的有效融合,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打通市場渠道,實現互惠互利。實體經濟需要金融幫助實現資源配置,利用統一的金融市場互通信息,加快資金的流動,讓資金流動到各個領域創造價值。
(三)強化金融對社會資金的導向,提升金融功能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契合度
在金融的內部,要設置金融篩選的功能,為優質的產業或者企業融資時提供便利,而劣質的產業或者項目在融資時就要利用外部融資對其約束,迫使其退出市場,將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將其附有自動篩選的功能,高利率可能會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將理性融資需求者排除在正常的信貸之外,實體經濟的正常信貸需求無法滿足,因此在發揮金融篩選功能時,不能僅僅依靠利率調節,還需要根據企業的特征,行業等方面進行調查,要注重還款的來源
(四)創新發展科技金融
金融風險投資有效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科技金融是科技產業與金融產業的有效結合,是我國未來實體經濟的發展目標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實體經濟在新時代也在不斷的轉型升級,資金的支持和科學的進步都不可或缺,因此要大力金融對企業技術產品研發的支持;積極投資科技型的創業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經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要跟隨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而變化,要結合國家的戰略和未來的趨勢服務,不能盲目支持。
(五)加強金融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金融機構的內部要加強宏觀審慎的管理,注重金融風險、宏觀金融風險的識別以及預警,在內部構建系統性的風險預警體系,強化對跨周期和跨系統風險的評估,加強研究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頂層設計,不斷的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工具,防范金融風險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害,加強和財政部、發改委、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增強貨幣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綜上所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概念是我國經濟發展之初就已經有了,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資金的支持。隨著時代的發展,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服務的范圍更廣、要求更高,在充分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論之后,更要大膽的實踐,為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8.
[2]常卉頡. 基于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宏觀調控理論與實踐[D].廈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