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重點分析產業并購的內在動力,指出產業并購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力量,是資本市場的主旋律。并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國與美國并購歷史、國內并購政策、并購金融等,對未來中國的產業并購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展望。
關鍵詞:產業并購;并購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并購史;并購發展趨勢
并購的基本概念
企業并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包括兼并和收購兩層含義、兩種方式。國際上習慣將兼并和收購合在一起使用,統稱為M&A,在我國稱為并購。即企業之間的兼并與收購行為,是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是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經營的一種主要形式。
并購的類型包括縱向并購、橫向并購、多元化并購三種,具體區分見下表。通常將縱向并購與橫向并購稱為產業并購,產業并購基于產業發展的需要,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Table 1三種并購類型
并購的驅動力
我們都知道在金融領域并購是一項高風險的交易活動,大部分的并購交易并沒有產生正的效應,為什么并購還是如火如荼,經久不衰,無論是中國還是已經發展成熟的美國?我想這要從幾方面來探討。
并購到底能不能帶來正效應?我認為這要從整體上來分析,因為很多情況下失敗的并購不意味著兩家企業價值從1+1=2變成1+1=0,而更多的情況下是1+1=1.8,這種情況下,兩家企業合并雖然是失敗,但只是損失了0.2,而成功的并購,可以從1+1=2變成1+1=3,這種情況下合并產生了1的收益。如果失敗并購的概率為70%,成功并購的概率為30%,兩種情況下整體收益=-0.2*70%+1*30%=0.16,并購仍然產生了正的收益。當然具體的數據是多少,需要大量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才能得到客觀結論,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并購成功率低,并不意味著并購失去意義。
并購帶來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并購是通過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率和產出。舉個橫向并購例子,甲公司只在北方地區銷售醋,乙公司只在南方地區銷售醬油,如果兩家公司合并,那合并后的新公司既可以在北方地區銷售醬油和醋,又可以在南方地區銷售醬油和醋,最終產生的效果是1+1=4。這是一個典型橫向并購帶來的協同效應。再舉一個縱向并購的例子,集團A主業是運營一個大型的手機操作系統,其終端用戶達到5億戶,公司B是一家創新型的手機軟件開發企業,其開發的軟件可以高效攔截騷擾電話和短信,集團A收購公司B,公司B的技術迅速移植到5億終端用戶上,給5億的終端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實現了其技術商業價值,而集團A也因為收購了B公司,快速擁有新的技術和服務,給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從而鞏固了集團A在行業內的地位。
中國的企業發展現狀與并購潛力
中國經歷了從改革開放至今近4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民營企業在這40年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到目前全國在冊的企業數量大約在3500萬家左右1,其中99%的企業為中小企業。與美國等成熟國家相比,不考慮壟斷行業,在大多數競爭行業,中國的企業數量要遠遠高于美國,中國企業規模和行業集中度要遠遠低于美國。比如美國種子行業龍頭企業孟山都(后被拜耳收購),2018年收入146億美元2,約合人民幣1022億,而中國種子行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2018年營收35.8億人民幣3,僅為孟山都的3.5%,類似情況在各行各業非常普遍。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經歷了6次并購浪潮,每次并購浪潮都產生了更多的行業巨頭和跨國巨頭,中小的企業能在競爭中留存下來的越來越少,各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形成了寡頭格局。
企業的規模擴大和行業集中度提高,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企業數量雖多,但大多數企業基本維持在溫飽水平,沒有資金實力投入研發,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絕大多數企業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泥潭。而美國的企業由于規模大,能夠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上,使得美國企業能夠長期保持技術領先,其技術領先又帶來的更多的收益可以投入研發之中,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
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有其必然性,原因在于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隨著行業的發展成熟,創新所需要的投入越來越大,只有行業巨頭才有這樣的資源投入創新,這種創新也只有用于巨頭企業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其他的中小企業在這場創新競爭中,將逐漸失去其市場份額。
因此,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未來更需要產業并購。合則存,離則亡,特別是在經濟環境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抱團取暖是未來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未來中國企業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行業排名靠前的第一梯隊企業,將會越來越壯大;行業排名中上的第二梯隊企業,大部分需要進入第一梯隊的大家庭才能生存;行業排名靠后的企業,大部分可能會在未來5-10年內消失。
中國的企業并購歷史
中國企業并購真正活躍是近十年的事情,特別是2014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新的辦法減少了審批流程,上市公司自主性增強,上市公司并購逐漸盛行,成為并購主體。
Table 2中國并購歷史
由于政策的放開,2014年、2015年上市公司并購出現井噴現象,并購交易量大幅增長,隨后的2016年、2017年保持較高到水平。到2018年開始出現減緩勢頭,2018年中國并購市場完成并購案例數量2948筆,環比下降13.02%,當中披露金額的有2265筆,交易總金額約為3043.76億美元,環比下降6.61% 4。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股市低迷;二是過去幾年的狂熱并購產生的消化不良效應,特別是商譽減值問題開始暴露。
Figure 1上市公司完成并購交易的數量及金額
數據來源:投中數據
最新并購重組管理辦法解讀
并購市場的低迷在2019年持續,2019年10月18日,證監會正式對外發布《關于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與征求意見稿相比,除了允許創業板借殼、實際控制人變更滿5年借殼縮短到3年、恢復借殼的配套融資、取消凈利潤指標之外,還進一步加強了對重組業績承諾的監管,同時明確了過渡期安排,從制度安排到具體操作,體現了對借殼市場監管的理念。
從政策導向來看,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越來越市場化,政策層面上為并購掃除了障礙。
中國并購存在的一些問題
經歷2014年到2017年的一波并購浪潮,中國并購市場也暴露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中國的并購買家容易跟風,追逐熱點行業,大多缺少周密的戰略思考。等到熱點退去的時候,才發現花了很大的代價買了一家并不能帶來價值的企業,最后身陷其中。并購本身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因為買家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去收購一家企業,而收購之后很難像股票買賣一樣自由退出,因此并購更像是選擇婚姻,不能被沖動所迷惑,需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對自身的情況和戰略有清醒的認識,找到合適自身的才是最好的。
(2)中國的并購業務缺少服務機構。很多上市公司有券商作為服務機構往往占據一定的專業優勢,但很多待售的企業卻缺少服務機構幫助。并購對于待售的企業主來說這輩子可能只有一次,他們沒有經驗應對并購過程中各種問題,因此,他們在并購談判中往往非常被動。不知道什么條件該接受,什么條件該拒絕,什么情況下該爭取,什么情況下該放棄,一旦和買方僵持,交易可能很難進行下去,因為沒有賣方顧問為其斡旋。類似的情況我做并購業務過程中碰到了太多,很多企業主自己和上市公司談并購,弄得滿城風雨眾人皆知,最后沒有談成反而騎虎難下,輿論、業務、管理上陷入了被動。因此,并購對于賣方來說,仍然需要非常謹慎地去操作,盡可能地尋求第三方機構的幫助,對自己出售企業需要有長期全盤的考慮,避免因并購不確定性帶來的經營風險。
(3)并購融資手段相對單一
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購融資以增發股票為主,而發達國家有并購貸款、并購基金、增發股票等多種方式。我國未來要發展并購市場,必然要以貸款或者債權融資為主,因為只有債權方式才能放大并購投資的收益,這對于并購的活躍有重要的意義。
金融在推動并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典型是1981年-1989年期間,美國的第四次并購浪潮,由PE機構主導以扛桿收購為主,收購后重整高價賣出,經典案例是KKR對納貝斯克的收購。金融在扛桿收購過程中,放大了并購收益,對并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因為有金融的作用,才有了市場上數百億美金、甚至數千億美金巨型交易的產生。
中國并購市場的展望
我國的產業并購方興未艾,特別是經歷過40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未來十到二十年,我國經濟將由增量逐漸轉向存量。一方面通過供給側改革消除過剩的低效產能,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并購盤活存量企業,使得企業優勝劣汰,競爭力將會大大增強。
對于國內的產業并購,我認為經歷過2014年-2017年并購浪潮之后,我國的產業并購將呈現以下三種趨勢:一是買家趨于理性,并購方將更多的基于企業發展戰略;二是并購服務機構將逐漸興起,并形成一個產業鏈;三是并購融資將日益豐富,多種融資方式共同推動并購市場的繁榮。
參考文獻:
[1]《2018年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基本情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規劃司,2019年2月。
[2]《美國財富500強企業》,www.fortunechina.com,
[3]《隆平高科2018年年報》,巨潮資訊網,2019年5月
[4]《2018并購市場報告:中企并購數量與披露金額繼續下降》,投中數據,2019年2月
作者簡介:
趙燦明,廣東深圳人,1984年生,現就職于深圳眾博資產公司從事并購賣方顧問業務,個人從業十余年重點關注先進制造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