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鑫
摘 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如果一個企業要保持或者提高自身競爭力,應該盡最大努力使產品長時間維持在較高的凈現金產生階段。糟糕的是,當出現產品過于飽滿,甚至出現衰退的現象從而導致該企業的總銷量出現極大幅度下滑趨勢,此時,在資金被再次套住之前,企業不僅僅應該對生產本企業資產進行財務評估,而且還要盡最大努力使該產品的殘余投資值達到最小。基于上述原因,對衰退企業出現原因以及后期的經營管理進行一系列的分析。
關鍵詞:衰退型企業;衰退原因;戰略管理分析
一、衰退型企業概念
衰退是企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在一般情況下,由于替代產品或者是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的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在該會計期間的總收入和總銷量出現下滑趨勢的現象。
從而在該階段,促銷或者差異化戰略的任何長線營銷投資已經不復存在。隨著活動的減少,此時不再為生產該商品重置的固定資產和相應的折舊費用創造了可用資金。
二、衰退原因
1、替代產品的出現。隨著科技日復一日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科技創新必定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可深遠的影響,從而替代產品的出現導致了顧客接受新產品的能力會逐漸加強,從而致使購買原來產品的顧客人數逐漸減少,甚至放棄購買原產品。就拿最初的錄音機和MP3來說,手機的出現導致這兩種產品銷量大不如前。
2、而對于一些資源型企業而言,資源枯竭無疑是導致企業走向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
3、國內一些企業過度依賴政府。由于政府很大程度給予企業過度的財政補貼去扶持企業,導致這些企業產能嚴重過剩最終使其銷量嚴重下降。
三、衰退型企業的戰略管理
1、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歷史發展情況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尚德)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的太陽能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利用光伏轉換(光伏效應),使太陽光折射到硅材料使之發電產生能量。因此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從而形成的產業鏈就叫“光伏產業”,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棒、多晶硅原料生產、太陽能電池制造、組件封裝等環節。創立之初,無錫市政府聯立無錫市內8家有限公司共同融資600萬美元成立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2007年6月,尚德先后跟Hoku公司簽訂了6.78億美元的多晶硅原材料供應合同,合作期長達10年;10月,又跟亞洲硅業有限公司簽訂了為期7年,總價值高達15億美元的多晶硅原材料協議。從而提高尚德供應鏈的穩定,最終擴大銷售渠道。
但在2011年,由于多晶硅價格暴跌,其他太陽能高新技術企業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去購買多晶硅原材料,而尚德不得不以上述幾家簽訂協議的公司按長期議價購買。最后把持不住,不得不支付將近2億元的違約金解除MEMC長期合作協議。最終導致光伏產業嚴重過剩,從2011年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來看,光伏組件價格從2011年1.4美元降到0.7美元,多晶硅價格從原來的300美元跌至50美元。到2012年底,尚德負債總額已達到35.82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8%,其市值從上市之初49.22億美元跌至1.49億美元。2013年3月,尚德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申請,其CEO施正榮被董事會免去董事長職務。最終使一個光伏帝國在短短八年時間轟然倒下。
2、多角度視角分析尚德衰退主要原因
(1)結構產能嚴重過剩,形成惡性競爭局面。
在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實際需求量比太陽能光伏總產量低了1.5至2倍。2012年,我國建立的光伏組件產能達到4500萬千瓦,是2009年的700%。致使在國內的光伏企業結構性產業出現嚴重過剩,從而在企業之間競相殺價、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
(2)政府過度支持尚德光伏產業,導致尚德以出口退稅為由獲得巨額的政府補貼。
自尚德成立之起6年內,所獲得的稅收返還高達86億美元,而支付的稅費僅占稅收返還的1/10。在當時,17%的“出口退稅”形成了國內很多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優勢,如果把出口退稅扣除,其利潤幾乎可以不用計量。曾有報道記錄過,尚德從政府獲得的出口退稅很大一部分是給了海外的銷售公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給與的稅收返還還有交易利益輸送的嫌疑。
(3)其核心技術過分依賴于國外進口
其實,打敗光伏企業的原因并不復雜,雖然在當時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非常高,但在生產核心零部件還是依賴于外國進口,并且當時國內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是非常便宜的,在當時,國內企業銷售組件價格大致在1.5歐元/瓦,而在歐美企業的售價在2.13歐元/瓦,進而導致了國內產品拿去國外市場的價格非常低廉。
3、衰退型企業戰略管理方式
(1)重心應偏向于獲利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跟其他企業進行再投資或合作進行營銷活動。
產品處于成熟期時,此時站在財務角度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而在此后,作為一個管理者,此時若需要對資產進行重置,此時資金不應該進行二次投資,如果進行二次投資戰略的話,無疑風險會大大地增加。因此企業是否要進行再投資必須根據產品銷量水平和財務評估的綜合分析來進行決斷。
(2)必要時候進行停產
一旦該產品開始衰落,停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企業能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使企業的現金流出值最小化。當期望未來現金流量所貢獻的現值小于產品清算價值時,此時停產要比再投資要明智得很多。該產品不再產生正的現金流量并且還涉及其他的機會成本時更應該要選擇停產。
(3)把生產該產品的資產轉移到更合適的產品生產
絕大部分企業對于該類型的資產一般是采用是賣給第三方,要不然這些資產只能跟著這些衰落產品一起走下坡路。但是近幾年對于這一類的資產更為新穎的選擇是并購其他相似產品,從而把企業的市場份額提到正現金流量值之上。相對于賣給第三方的策略,不僅保留了之前資產,而且通過并購一定數量的競爭產品來支配衰落行業的地位,進而提高經濟收益跟產品價值鏈的分享。
(4)降低出口退稅率,減少政府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的財政補貼
尚德走向衰敗最大原因無疑是政府的過度扶持,若要減少這一類現象的再次發生,只有降低退稅率和財政補貼才能保證企業真正可持續,要不然,再多的補貼最終只能淪為商家謀取私利的手段,跟公共利益沾不上一點關系。
總而言之,當一個產品走向衰退時期時,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為一個管理者,企業的發展應該做一個全局思考。在全球商業不斷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成了一件非常任重道遠的事情。
參考文獻:
[1]余明陽.中國企業經典案列.—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978-7-313-10310-9.
[2]〔英〕基斯˙沃德(Keith Ward).戰略管理會計;何瑛,陳宋生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6,978-7-5096-1342-9.
[3]管理會計公告.第2輯.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著;劉霄侖 主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2016.3重印).978-7-115-30019-5.
指導教師(云南工商學院):熊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