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澤宇
摘 要: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時期后,正式進入了如今的行業規范和調整階段,并逐漸邁向成熟期,但對于行業的監管及風險控制還有待完善和發展。本文將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面臨的主要風險進行分類,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進行系統性闡述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信用風險;防范措施
一、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種類
常規來講,P2P網絡借貸交易面臨的主要風險劃分為兩大類,即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內部風險主要源于借貸交易的參與主體,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性風險等;外部風險則是指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包括法律和政策性風險等。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借款人信用風險和平臺自身的信用風險。P2P網貸平臺的借款人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因未履行約定還款,從而造成投資人利益受損的可能性,進一步給平臺帶來風險。而P2P網貸平臺的自身信用風險是指其是否為龐氏騙局,是否為平臺虛構的債權、是否會跑路、平臺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等。
(二)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P2P平臺自身有清償能力,但由于無法及時獲得充足的資金或無法用合理的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主要表現為成交量大幅下降、投資人大規模債權轉讓以及資金流出加速等。
(三)操作性風險
操作性風險是指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內部人員、硬件系統等因素存在問題而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員的操作風險,由于P2P網貸在我國起步較晚,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二是硬件系統的操作風險,P2P網貸依托互聯網金融技術的發展,和傳統的金融機構相比,新興的P2P網絡借貸模式在互聯網技術上有較大的滯后性。
(四)法律和政策性風險
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方處于近乎于無監管主體、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法規的“三無”狀態,在此背景下,平臺主要面臨的法律風險是互聯網金融法規較為滯后,原有的法律并不適用于P2P網貸行業;而政策風險是由于金融體制改革和互聯網金融制度標準化等新政策給行業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二、借款人信用風險的形成原因
(一)借款人信用水平較低
P2P網貸平臺的利率水平相比傳統商業銀行借貸利率高很多,因此信用水平較好的借款人打都不會選擇通過網貸平臺進行貸款,而會選擇大型傳統金融機構。因此,平臺的借款人大都存在信用狀況較差、文化程度較低的問題,加之網貸交易的虛擬性和復雜性,更有利于信用條件差的借款人。例如,某些借款人會提供虛假身份信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提高借貸成功率,或在多個平臺、注冊多個賬號進行貸款,進而引發網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現象。此外,借款人與投資人無法當面交流,投資人難以判斷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和借款用途,從而對投資人利益和平臺健康造成損害。
(二)平臺風控體系較為落后
目前整個P2P網絡借貸行業并未形成科學的風險指標體系和完備的風險評估系統,較多平臺采用線下調查或與第三方評估公司合作的方式對借款人信用狀況進行評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征信體系不夠完備,網貸平臺對于客戶的信息僅局限于學歷、婚姻狀況、收入等基本方面,而較為隱私的銀行卡號、銀行流水等信息則無法得到;再加上平臺之間的利益競爭,數據內容互相隔絕,因此單一平臺對信用審核的結果不能準確體現借款人的真實信用狀況,當信用狀況較差的客戶故意隱瞞信息并同時在多家平臺借貸時,無形中會增加平臺的運營風險。
(三)監管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對互聯網借款人準入門檻以及提高了不少,但是面對龐大的借款人數量,市場上依然存在很多劣質借款人。P2P網貸平臺目前市場懲罰機制不夠健全,導致許多借款人惡意騙取貸款或利用資金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時缺乏及時的懲罰措施,違約行為頻發。傳統的金融監管部門著重致力于傳統大型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難以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監管要求,也增加了借款人信用風險。
三、借款人信用風險的控制措施
(一)基于P2P網絡借貸平臺角度
1.加強借款人信息管理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借款人信用風險產生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對稱,平臺很難掌握借款人的真實信息。對此可以設定借款人“黑名單”與“白名單”。所謂黑名單就是指借款人在一個平臺出現信用問題甚至卷款跑路時,則可把此人界定為黑名單,不僅可以給其他P2P平臺提醒不要給此人借款,同時還能在其他平臺得到該借款人消息時互相通知,及時收回欠款減少損失。而與之對應的白名單則與之相反,白名單中的借款人可在填寫一次個人信息后實現各個平臺的借款需求,更能方便出借人,在決定投資時可以先了解借款人的歷史借款記錄、信用評級、是否違約等信息,從而有效降低信用風險。
2.建立統一的借款人信用評級體系
目前我國P2P網貸行業普遍存在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借款人信用風險評級體系,并且各平臺之間數據內容不互通共享,這會導致借款人選擇在信用評級高的平臺不違約而在低的平臺違約。面對這種現狀,首先可以通過整理各個平臺的借款人信用評級體系所包含的信息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保留各個平臺共同的指標,再對不同指標進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必要性,將不必要的指標剔除。最后建立整個P2P行業統一適用的借款人風險評級體系,這樣借款人在借款時只進行一次公認的信用評級就可以在各個平臺通用。
(二)基于監管部門角度
1.構建P2P網貸行業的征信體系
我國P2P網貸行業缺少央行征信系統的數據支持,網貸平臺通過借款人提供的信息和自有評級系統難以對借款人信用情況做出準確評估。因此監管部門應當健全以傳統金融機構為核心的市場化征信系統,傳統金融機構相比P2P網貸平臺擁有更大的信息優勢,傳統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征信資料、社交網絡信息等對借款人信息進行準確評估。傳統金融機構將資料進行匯總后,可與P2P平臺建立征信共享平臺,形成全國統一的征信共享系統。此外,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網貸平臺接入央行征信系統,鼓勵各家平臺加入行業自律協會,從而推動征信體系市場化運作。
2.加快P2P網貸行業監管人才隊伍建設
P2P網絡借貸作為新興行業,需要一批專業的風險防范管理人才。我國監管部門應當重視建設此類人才隊伍,不斷優化現有風險防范管理人員結構,為網貸行業引用風險管理注入更新、更優的血液。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要對這些人才進行定期崗位培訓,幫助其掌握最新的風險防范技術和法律政策,為網貸行業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3.健全P2P網貸行業的法律法規
隨著嚴打暴力催收文件的出臺和資管新規的落地,P2P網絡借貸平臺也被納入銀保監會的監管范圍。但歸根結底在P2P平臺借款人的監管、信息管理和違約懲罰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是有很大缺失。首先,相關法律法規應在平臺的準入和退出機制上著手,嚴格控制其質量和數量,杜絕平臺跑路的發生。其次,在借款人違約治理方面應出臺相關規定,實現對借款人的強制制約。最后,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出借人利益,在借款人出現違約時出借人可采取相應的法律維權手段。
參考文獻:
[1]田玉.P2P網貸的風險及其監管策略[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4):73-76.
[2]王婉婷.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前景分析——以P2P網貸為例[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6):26-27.
[3]雷艦.我國P2P網貸行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監管對策[J].國際金融,2014(08):71-76.
[4]紀方方.我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及防范措施[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7):151.
[5]曹亞廷.P2P網貸與征信系統關系研究[J].征信,2014,32(11):15-18.
[6]譚中明,錢珍,王書斌.新監管體系下我國P2P網貸風險管控現狀的檢視及改進對策[J].西南金融,2019(04):21-28.
[7]王婉婷.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前景分析——以P2P網貸為例[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