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愷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經濟展開巨大改革步伐,隨著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方式的持續性創新和發展,股權投資市場也日益繁榮。國有企業強、民營企業弱的局面一直存在,導致二者強弱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融資渠道。國有企業依托歷史背景、行業地位、政府平臺、隱性擔保等便利從銀行、證券、債券多種渠道融資,許多民營企業因其品牌認知度不夠、自身資產質量不高、信用風險較大等劣勢在融資渠道中捉襟見肘,馬太效應越發突出[1]。
一、私募股權基金的概念及特點
1、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定義
私募股權投資的概念是對非上市企業特別是具備高成長性的進行股權投資,通過自身管理經驗以及專業的知識對企業進行結構優化升級和增值以 IPO、并購退出、股權轉讓、回購等方式退出,最終實現資本增值的投資過程。私募股權投資通過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非公開方式從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募集所需資金以投資標的公司股權,進而優化管理模式、企業框架、企業文化、財務制度,最終退出并獲得高額投資回報。[2]私募股權基金具有靈活性、融合性、高效性的特性能有效地填補民營企業的自身缺陷,為其發展提供資金助力[2]。對于私募股權基金的界定與用法并不一致,國內學者對于這個概念的翻譯也不統一,而根據“PE”一詞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使用情況,將“private”和“equity”分別理解為“私募”和“股權”是比較恰當的,因為PE的募集方式一般表現為非公開性和主要針對非公眾投資者,而投資方式一般表現為投資于權益性資產。[3]
2、私募股權基金的特征
(1)投資標的為權益性資產
權益性投資,是指投資企業通過投資取得受資企業相應份額的所有權,從而形成投資企業與受資企業之間的所有權關系。當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權益性資產主要包括公司普通股股權,以及可以轉換為公司普通股的優先股、可轉換債券等準股權資產。私募股權投資工具就是以前述權益性資產作為投資標的而創設的。[4]
(2)其性質為非標準化投資工具
私募股權投資工具的非標準化特點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理解:第一,是投融資雙方進行協商和談判的產物。私募股權投資工具的投資對象雖然均為權益性資產,但是任何一單股權投資都有其特殊性,都需要投資方與融資方共同對投資的具體條款(金額、期限、方式)[5]進行協商。第二,私募股權投資工具的投資對象并不屬于我國《證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在標準化交易場所發行或交易的“證券”。目前,我國法律尚未對私募股權基金的相關產品的發行標準、事前監管、外部信用評級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規制。
(3)投資工具具有衍生性
所謂衍生性,是指投資工具的價值衍生于其他資產或工具,衍生品交易則是來源于基礎性資產或工具的一種契約安排。私募股權投資工具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衍生性投資工具,是在普通股、普通債權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其價格深受普通股、普通債權的影響。
二、我國私募股權基金監管現狀
截止到 2017 年底,已經有 22,44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進行了登記,同時有 66,418 只私募基金進行了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 23.83 萬人,管理基金規模達 11.10 萬億元。私募大發展,合規也面臨嚴峻的形勢。2014-2017 年,證監會對 773 家私募機構開展了專項檢查,占行業總規模的 1.64%。檢查過程中發現存在較嚴重問題的私募機構有 204 家,占比為 26.4%;如果大小問題都算上,占比為 85-89%。
關于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私募基金行業適用的法律法規現在已頒布施行的主要法律法規可以總結概括為“一法、兩規、三辦法、四指引、多通知”。[6]
(1)一個基金“基本法”
“一法”即現行有效的《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可謂是私募基金行業的“基本法”。首部《證券投資基金法》于 2003 年 10 月 28 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于 2004 年 6 月 1 日正式實施。但其具有很明顯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存在適用的基金類型范圍較窄的問題,其僅僅適用于公募證券投資基金,而將 PE 和 VC 以及產業基金等排除在外,沒有納入立法監管范疇,不是一部完善整體的基金“基本法”。
(2)兩項“暫行規定”
“ 兩規”即指《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同時適用于私募股權基金和私募證券基金,其監管相對較為寬松,是在《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基礎上制定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一是確立了私募基金的備案登記制度。無需在對私募基金的發行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設立進行相關行政審批,只需要事后登記和備案即可。二是建立了合格投資者的制度。第十二條對合格投資者的金額設定在人民幣 100 萬元,同時對投資者的資產進行了設置。三是建立了初步的資金募集及投資運作的制度。主要包括:基金業協會嚴格限制推介的方式,不得通過報刊、電視、電子郵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于 2016年 7 月 15 日公布并于 2016 年 7 月 18 日正式實施。其頒布絕非偶然,與近年監管機關對于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監管政策一脈相承。該規定共十六條,主要從產品推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關于委托提供投資建議,不得投資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環境保護政策的項目(證券市場投資除外),不得違法從事證券期貨業務或提供便利,不得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和商業賄賂,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不得過度激勵以上八個方面對從事私募資管業務的機構進行規制。
(3)三部“管理辦法”
“三辦法”主要是指 《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是關于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備案制度的專門立法,其對于登記和備案及相關信息報送作出了明確規定,并開通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系統以方便進行登記和備案。
《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2016 年 7 月 15 日生效)是在監管實踐中產生的,基金業協會在行業監管過程中發現私募基金違規案件中多發生在募集階段或與募集階段相關。其中主要的內容包括:一是明確了私募基金銷售的主體。第二條規定了私募基金銷售的兩種方式:自行銷售和委托銷售。二是嚴格禁止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
《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是對《暫行辦法》關于信息披露方面的重大補充,也是對于《暫行辦法》第二十四條的細化。其借鑒了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但又有所不同,沒有要求私募基金每日披露,僅要求每季度至少披露一次;不像公募基金要求公開披露,《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要求禁止公開披露或變相公開披露。
(4)基金業協會“四個指引”
“四指引”包括《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指引(試行)》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指引》四個指引。
參考文獻:
[1] 陳龍,我國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的管理問題研究——以鼎暉投資為例,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1-2
[2] 萬丈煒,增信措施在私暮股權基金投資中作用的案例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1-2
[3] 黃曉捷、趙忠義,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研究:文獻綜述[J],武漢金融,2008,9,34-37
[4] 吳震盼,我國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現狀芻議[J],商業經濟,2018,11,150-156
[5] 張錦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監管的法律探究[D],2018
[6] 周婷婷,我國股權眾籌投資人風險與法律防控[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5-6
[7] 王浩,私募股權基金組織形式以及退出機制:文獻綜述[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0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