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株洲市蘆淞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將教育擺到全區經濟社會優先發展的位置,精心書寫了強化政府行為、增加教育投入、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教育公平、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位學生的精彩篇章。
蘆淞區教育系統堅持“夯基鑄魂、內涵發展”,以信息化建設和集團化辦學為抓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信息化建設保資源均衡
蘆淞區是株洲市的發祥地,也是老城區。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32922人,其中在校流動人口子女21166人,占全區中小學生人數的64.29%。2010年區劃調整后,義務教育學校由原來的22所增至36所,鄉村學校和涉農學校占比達60%。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城鄉發展不同步,資源配置不均衡,名師大量外流,學生批量進城致使“城市擠、鄉村空”,鄉村教育一度成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短板。
振興鄉村教育就是要讓城鄉學校同步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蘆淞區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讓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十三五”前四年,該區累計投入6500余萬元用于教育技術裝備和教育信息化發展,自2018年起,財政每年還單獨預算200萬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經費投入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常規裝備投入比達7:3,城鄉投入比為6:4,城鄉生均投入比為1:3。同時,對城域網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所有校園實現有線和無線網絡全覆蓋,100%配備教學觸控一體機和智慧黑板。
何家坳七彩陽光劇場、賀家土小學機器人教室、金輪僑心小學文雕室等信息化特色室……蘆淞區已擁有6所省市級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校,1所省級教育信息化示范校,3所省級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區域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考核連續3年排全市第一。
集團化辦學促城鄉一體
2018年,集團化辦學開始在蘆淞區推行。以“以城帶鄉、資源共享、大校主導、捆綁發評”為發展戰略,以“共建、共推、共培、共研、共享”(“5G”)為管理方式,該區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5G”行動策略,全面帶動了鄉村學校內涵發展,讓鄉村教育的活力徹底釋放。
五年來,全區鄉村學校及涉農學校學生數實現了1700余人的凈增長,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城區就學壓力,為該區成功地從2016年的130個大班額班級化解至12個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托集團化辦學,蘆淞區開展城鄉同步課堂、同步教研等教學活動,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將城區學校的優秀課例輸送給農村薄弱學校。通過“專遞課堂”,實現城鄉學校同上一堂課,城鄉學生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為緩解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信息化手段得到廣泛運用。“蘆淞區教研云平臺”的建設,加強了對閱卷系統、數據分析系統、教育質量管理系統等平臺數據的挖掘、應用與研究;基于大數據進行教研,讓研究聚焦于現狀與問題,讓數據在共通、共融與共享中匯聚、創生與發展,教育內涵品質得到了快速提升;建設“教育集團管理平臺”,尤其是航空教育集團利用管理平臺實現集團內學校管理、教研、教學、培訓等四同步,城鄉盟校一體化發展;開發“中小學生入學便民服務系統”,實現了“網上預約報名——現場審驗證件——系統派分學位——學生報到——學生注冊”的全業務流程,家長“最多只需跑一次”就可在系統上完成所有報名工作,這不僅方便了家長,還有助于教育部門的學位均衡管理,被株洲市教育局評為株洲市教育工作創新獎一等獎。
一系列有效舉措,推進農村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農村學校社會滿意度大幅升溫,學生回流明顯,農村小學、農村初中在校學生數分別較2017年凈增277人、194人。雙福村雙牌小學作為何家坳小學的分校,全面復制何家坳小學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學教研、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回流非常明顯,今年秋季一年級新生達到54人,比去年凈增20人,比前年凈增40余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面向未來,蘆淞區(教育系統)堅定踐行初心使命,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構建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智慧、智能蘆淞教育,全面實現蘆淞教育系統人、財、物、事互聯互通,全面實現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全面實現蘆淞教育城鄉優質均衡,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