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娟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學與初始階段的學習相比,難度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因此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從低年級向高年級數學學習的轉變。教師應該重視高年級數學教學方式,讓學生盡快投入到難度較大的數學知識學習過程。差異化教學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教學方式的多變,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本文主要介紹了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意義,并對其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年級;數學;差異教學;策略
小學高年級數學基礎知識比較復雜,教師應該重視基礎知識之間的銜接和聯系,在教學之前充分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再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層次比較清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實施差異教學。差異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教師的教學進度,有利于自己對新知識的吸收。
一、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意義
(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的學習是比較關鍵的一個階段,學生能夠在這個階段對數學基礎知識產生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方法,今后的數學學習都是在這些基礎的計算上進行的,所以教師應該對小學數學的學習提起重視。差異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更多的了解,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直觀具體,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投入學習[1]。
(二)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制定一個相對現實的目標,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努力能夠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自信,也能夠讓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差異教學能夠讓教師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更加具體的分析,而只有更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才能夠制定出更加貼近實際的教學目標。差異教學要求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
(三)解決模塊化的數學教學問題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記憶,還要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學會自如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對今后的理科知識學習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階段很多小學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上模塊化比較嚴重,教師更側重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記憶,忽略了思維的轉變過程。差異教學能夠讓教師調整這種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并豐富教學內容,解決目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不同的思考方式[2]。
二、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策略
(一)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心理波動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因為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而發生一定的變化,一旦教師調整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所以教師在實施差異教學階段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波動,最大限度發揮差異教學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密切關注一些學習狀態下滑的學生,對他們采取其他方式的差異化教學,通過學生的心理波動來反映差異教學的實施情況和教學效率[3]。
(二)分層次開展相關數學教學活動
在差異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適當的差異化教學方法。例如,在蘇教版立方體體積求解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分層次的差異化教學方法,首先向班級學生講述該課程的基礎知識,如對長寬高的認識及測量等,并對體積的求解公式進行一定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外拓展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自己探索其他的體積求解方式,而對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只需進行單一公式的理解即可。
(三)定期對差異化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差異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靈活性,差異化教學的方式相對比較靈活,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該定期對差異化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在蘇教版半圓的周長求解一課中,學生很容易忽略半圓直徑的長度,往往只是將整個圓的周長求解出來再除以二就得到答案,這類學生只是因為思維比較固定而算錯答案。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計算過程馬虎而把結果算錯,這兩類學生的教學方式必定是有所差別的,教師應該適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調整。
三、結語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過于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不利于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差異教學能夠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保證更多的學生能夠投入到課堂進程中來,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一些基礎知識,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學習的時間,進而使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擎宇.淺議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差異教學[J].教學策略,2019(6):79.
[2]鐘鎮鋒.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個性化差異教學初探[J].教學教育研究,2019(2):137.
[3]朱家慧.在差異教學中的實現學生的發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