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蓮 鄭新英 李朝陽
【摘? 要】目的:提供一種骨科用上肢康復裝置,以達到上肢手術后康復訓練的效果。方法:上肢手術后,無法進行主動訓練,通過本裝置實現對上肢的被動訓練,使病人能自己輕松的鍛煉,以適當活動上肢的肩關節和肘關節。結果:本裝置為被動訓練裝置,對上肢不同的活動形式,能使得患者的上肢活動更加充分,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結論:一種骨科用上肢康復裝置在臨床使用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050-01
目前,上肢臨床骨科手術后,康復效果一直都困擾著患者和醫療師,上肢損傷是臨床較常見的創傷之一,傷后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患者原有的勞動能力,由于上肢長時間得不到運動,容易出現肢體僵硬、伸展不靈活的后遺癥,從而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影響以后的行動能力,因此在術后一定時間內要進行適當的上肢康復訓練活動,訓練初期由于沒有完全康復,只能進行一些小強度的被動康復訓練,現有的訓練設備多為主動訓練設備,且有些設備的活動強度過大,不適合術后輕度的康復訓練,這種狀況下需要一種專用器材,使病人能自己輕松的鍛煉,以適當活動上肢的肩關節和肘關節,因此急需這樣的醫療康復器械來幫助患者能輕松的鍛煉。
為實現上述目的,筆者設計了本實用新型骨科用上肢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構箱內設有第一齒盤、第二齒盤、第一扇形齒盤、第二扇形齒盤、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機構箱內固接有兩個關于機構箱的縱向中心軸對稱的套桿,且所述套桿與所述機構箱的縱向中心軸平行,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分別活動套接在相應的所述套桿上,第一齒盤與第二齒盤嚙合,靠近所述機構箱后壁的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的一側均固接有轉軸,轉軸均通過軸承與所述機構箱的后壁轉動連接,遠離所述機構箱后壁的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的一側邊沿處分別與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的一端鉸接,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的圓心處均通過鉸接軸與所述機構箱的后壁鉸接,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靠近圓心的位置分別固接有第一固定桿和第二固定桿,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固定桿和第二固定桿的活動端鉸接,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分別與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嚙合,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關于所述機構箱的縱向中心軸對稱,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關于所述機構箱的縱向中心軸對稱,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與所述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鉸接的一端均固接有第一把手,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底部均固接有第二把手,第一齒盤與主動齒輪嚙合,所述主動齒輪與電機的輸出軸驅動連接,所述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構箱的后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裝置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電機和主動齒輪帶動第一齒盤轉動,第一齒盤與第二齒盤外嚙合,故第二齒盤與第一齒盤的轉動方向相反,同時,由于第一傳動桿與第二傳動桿的初始位置相互平行,隨著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的轉動,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能分別帶動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交替上下移動,從而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能分別通過第一固定桿和第二固定桿帶動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以相同的方向不斷正、逆時針交替擺動,進而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能分別帶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不斷上下交替移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帶動兩個第二把手不斷上下交替移動,以實現左右臂的交替蜷伸,實現上肢肩關節和肘關節蜷伸活動訓練,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能帶動兩個第一把手不斷以相反方向轉動,從而能實現對上肢肩關節和肘關節的轉動活動訓練,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能實現對上肢不同的活動形式,能使得患者的上肢活動更加充分,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本裝置為被動訓練裝置,在上肢手術后,無法進行主動訓練,通過本裝置能實現對上肢的被動訓練,訓練強度相對較小,適合術后的初期訓練,本裝置的結構設計合理,簡單易用,患者能自己輕松的鍛煉,利于上肢盡快康復。
具體實施方式
工作原理:啟動電機,電機帶動主動齒輪轉動,主動齒輪帶動第一齒盤轉動,第一齒盤與第二齒盤外嚙合,故第二齒盤與第一齒盤的轉動方向相反,同時,由于第一傳動桿與第二傳動桿的初始位置相互平行,隨著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的轉動,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能分別帶動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交替上下移動,從而第一傳動桿和第二傳動桿能分別通過第一固定桿和第二固定桿帶動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以相同的方向不斷正、逆時針交替擺動,進而第一扇形齒盤和第二扇形齒盤能分別帶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不斷上下交替移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帶動兩個第二把手不斷上下交替移動,以實現左右臂的交替蜷伸,實現上肢肩關節和肘關節蜷伸活動訓練,第一齒盤和第二齒盤能帶動兩個第一把手不斷以相反方向轉動,從而能實現對上肢肩關節和肘關節的轉動活動訓練,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能實現對上肢不同的活動形式,能使得患者的上肢活動更加充分,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本裝置為被動訓練裝置,在上肢手術后,無法進行主動訓練,通過本裝置能實現對上肢的被動訓練;且本裝置結構設計合理,簡單易用,患者能自己輕松的鍛煉,利于上肢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上肢功能評定裝置的研究現狀《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年10期
[2]?? 基于牽張反射閾值的上肢痙攣評定方法與裝置及其效度信度研究《自動化學報》2018年1期
[3]?? 索控式三自由度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①《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年1期
[4]?? 基于ARAT與視觸融合的E手套康復評估與訓練系統《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