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揚眉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然而,糧食連年豐產并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問題徹底解決,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冷思考”。近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秋糧收購工作會議傳出消息,2019年秋糧生產形勢總體較好,有望再獲豐收。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年產量已增長了近5倍。尤其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然而,糧食連年豐產并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問題徹底解決,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冷思考”。
增產背后存隱憂
“近年來,糧食產量雖不是直線形地連續增長,但產量保持在穩定狀態,每年都是豐收年,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表示,從數量上看,我們已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倉廩實”的夢想成真實屬不易。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這得益于國家穩定適宜的糧食政策,高度保障了糧食穩產增產;糧食市場優質優價的需求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全國性自然災害減少、災害抵御能力和病蟲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以及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為農產品提供越來越多的優良品種。糧食年年豐收值得自豪,但連年增產背后伴隨的一些不利因素甚至隱患還需警惕。“糧食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部分地區農民增產不增收。”李國祥直言,一方面,糧食持續增產,可能導致一部分糧食無法被市場消化從而進入倉庫,給產業帶來了負擔,增加了糧食超期儲備;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仍然很大。具體表現在,普通稻谷處于嚴重階段性過剩,普通小麥也相對過剩,大豆和專用優質小麥自產不足,進口量大。“這是農業發展到當前階段不可避免的矛盾。但盡管如此,政策也不能盲目調緊,總體要穩定。接下來,要通過政策調整、科技創新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等解決矛盾”,李國祥說。
此外,農業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是潛在隱患。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統計,2016年,年齡55歲及以上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33.6%。“隨著他們逐步退出生產領域,未來誰來種糧食將是一個突出問題。”李國祥認為,當前,亟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土地流轉以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鐘鈺坦承,2019年病蟲害成為影響糧食品質的重大因素。他調研了云南、河南、湖北等多個糧食產區,看到當地糧田深受蟲害侵襲,“云南處在邊境,是外來入侵物種的第一站,草地貪夜蛾、螟蟲、蚜蟲等蟲害輪番來襲。小麥赤霉病從長江流域蔓延到黃河流域、華北平原,北移趨勢明顯。而東北地區則受氣象條件影響大,雨水較多,影響淀粉等干物質積累,收割期比往年推遲一周。”此外,有專家認為,糧食增產帶來的土地利用方式、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值得關注。
加大支持,發揮市場作用
鐘鈺提醒,糧食越是增產,越要避免麻痹意識。“我們絕不能放松糧食安全這根弦,同時也正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還需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和精準度。”針對當前糧食生產所面臨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病蟲害問題,鐘鈺表示,要加大對“機耕道”和“統防統治”的支持,前者旨在建設適宜農業機械行駛的道路,后者則旨在對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進行統一防治。鐘鈺指出,當前糧食問題歸根結底在于種糧效益低、糧食主產區財政能力弱。他建議,加快培育壯大主產區的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構建定量核算與按量補還的補償體系,構建補貼、保險與貸款“三位一體”的生產支持體系,以糧食為紐帶加強產、銷區投資合作。同時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應建立中央政府對糧食主產區的一般轉移支付機制和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的補償轉移支付機制。提高糧食效益不能缺失“市場之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場化收購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過去,糧食生產過度依賴政策,市場作用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好。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就是從過去的增產導向走向提質增效導向。”李國祥認為,未來,要著重發揮市場機制,提高最低收購價格對優質優價的引導力,加強糧食產業鏈的各環節聯系,加強農業科技、優勢品種的支撐作用,讓農民增產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