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芬 李旻雪
【摘? 要】目的: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研究采取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的作用。方法:擇選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本院當中200例作為樣本),時間選定區間2017.06.03日到2018.05.20日,將其依據中心隨機分組原則,設置對照組(傳統延續性護理為主護理)、觀察組(再聯合施加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單組100例樣本量,對比2組的自護能力指標。結果:觀察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護理后,其所獲自護能力顯著提升,數據結果遠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實施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的方案護理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當中,患者的自護能力改善佳。
【關鍵詞】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護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151-01
前言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綜合征[1],會引發患者出血、貧血甚至感染等癥狀。基于該疾病治療和護理的難度較大,且需要長期進行護理干預,故而本文試驗對院內2017.06.03日到2018.05.20日收治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護理方面的研究,旨在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見文詳述。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選取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200例,本院,2017.06.03日--2018.05.20日。實施“中心隨機”方式對其200例分組,設置單組/100例樣本的觀察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100例對照組。
觀察組(男40例:女60例)--年齡區分,最高值55歲,最低值:12歲,平均值(30.51±8.47)歲。
對照組(男42例:女58例)--年齡區分,最高值54歲,最低值:13歲,平均值(30.43±8.52)歲。
2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對比結果出入幾近為0,P值>0.05。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延續性護理(包括電話/登門/門診隨訪,電子郵件及信函溝通)。
【觀察組】:傳統(同上護理方式)+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方案[2]:
第一方面,科室組建微信群和微信平臺,其中科室成員包括護士長、至少2名主治醫生、4名責任護士(負責再生障礙性貧血疾病知識的隨時答疑)。
第二方面,通過微信渠道每日推送關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疾病的知識,講解最新疾病的治療及護理進展,控制病情的積極案例等,并通過文章的發布,采取視頻、圖片及文字的形式綜合講解自我心理調節、日常飲食控制、按醫囑用藥等護理內容。
第三方面,在每日固定時間,可選取晚餐時間(18點到19點),由責任護士負責回答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及家屬在微信群和微信平臺提出的問題,保持相互交流、相互督促的積極狀態,共同幫助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康復。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自護能力指標,采取科室制定量表進行測評,項目包括肛周護理、口腔護理、服藥正確、飲食健康、定期臥室消毒以及復查6項。
1.4 統計學處理
對2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指標用SPSS 22.0統計學測算,“均數±標準差” = 2組自護能力數值 = T檢驗。P<0.05時,為2組的自護能力觀察指標有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自護能力數據相比對照組更高,P值<0.05。如表1:
3 討論
傳統的延續護理內容最大的弊端在于時間、空間可控性較差;患者電話/住址等更換后導致失聯;患者拒訪導致互動性不佳,故而針對上述狀況,并結合信息化社會發展趨勢,使用手機和微信軟件等方式可達到與時俱進、方便快捷的效果,且由于微信平臺可做到發送圖片、視頻、語音、文字等功能,故而可綜合判定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疾病進展后,有效提升延續性護理的質量[3]。
本文的試驗結果驗證——觀察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延續性護理+傳統延續性護理方案)自護能力指標平均概率達到90.00%,與對照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使用傳統延續性護理方案)平均概率結果76.00%相比,統計學差距甚大,P值<0.05。
總而言之,實施延續性護理方案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當中,患者的自護能力指標改善佳。
參考文獻
[1]?? 徐琳潔,謝珺.延續護理模式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循證護理,2018,4(9):812-814.
[2]?? 王永芳.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出院后延續護理的臨床效果[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5,31(6):438-440.
[3]?? 戴曉英,陳寧萍.基于微信的延續護理在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出院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0):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