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鳳琴
【摘? 要】血糖監測是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法之一,可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種動態數據,為調整藥物劑量提供依據。治療措施以飲食及運動療法為基礎,根據病情結合藥物治療。本文通過我院糖尿病患者護理的臨床經驗,探討血糖監測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提高了糖料病人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效率。
【關鍵詞】糖尿病;血糖監測;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163-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糖尿病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5-76歲,病程15天-10年,正常體重25例,肥胖13例,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36例,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視網膜、腎病等病變。
1.2 治療:通過飲食控制,限制食物中的餓糖,脂肪,蛋白質的攝入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使脂肪與蛋白質代謝紊亂得到,改善,減少酮血癥,防止酸中毒。在控制飲食時,也必須有足夠的營養,以保證機體的需要。輕病人在控制飲食時,應結合病情給予必要的調節,多數可使病情緩解,癥狀消失,血糖下降。重者經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效果亦較滿意。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從心理上給予耐心指導,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情緒,介紹一些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如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臨床癥狀,診斷標準,分型,各種并發癥的表現及護理,使患者承認現實進入角色配合治療。
2.2 飲食治療及護理:護士應向患者介紹飲食治療的目的、意義及具體措施,并督促落實,以取得最佳效果。控制飲食的關鍵在于控制總熱量。當患者因飲食控制而出現易饑的感覺時,可增加蔬菜等副食。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原則下,凡增加一種食物時應同時減去另一種食物,近年來較多采用的食品交換法將食品分為谷類、奶類、肉類、油脂類、水果和蔬菜類共六種,以每376.2kj(90kcal)熱量為一個單位,每類食品可等值互換以保證飲食平衡。體重過重者,要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食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各種食糖、糖果、甜點心、餅干、冷飲、水果及各種含糖飲料等。為滿足部分患者的甜味口感,可使用甜味劑,如蛋白糖、木糖醇、糖精、甜菊片等。每天飲食中食用纖維含量40~60g為宜,包括豆類、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食物中纖維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過腸道,從而延遲和減少糖類食物在腸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時可增加腸蠕動,有利于大便通暢;纖維素體積大,進食后使人有飽食感,有利于減肥。食物纖維尚有一定的降低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故對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3 藥物治療及用法:口服藥物有碘脲類,雙胍類、a-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按醫囑定時定量服用口服藥并注意其緊急癥。胰島素為皮下注射,三餐前20分鐘注射。
2.4 運動療法:適當的運動可促進血中葡萄糖的利用,為病人制定包括運動種類,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運動方案,并說明其注意事項。最好做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拳、球類活動等,其中步行活動安全,容易堅持,可作為首選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最好在飯后一小時之后。避免劇烈運動,一般運動使患者達到的心率不超過:(200-年齡)×(60%~75%)(即相同年齡正常人最大心率的60%~75%)。餐前注射胰島素宜在患者腹壁皮下進行,使運動時不會過多增加胰島素吸收速度,避免低血糖反應。運動時不宜空腹,必要時可隨身攜帶糖果等,當出現饑餓感、心慌、出冷汗、頭昏及四肢無力或顫抖等低血糖癥狀時及時食用。
2.5 各種并發癥的防治:掌握各種并發癥的癥狀以便及時處理。講解低血糖的癥狀,預防低血糖的方法及相應的處理措施。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在原有糖尿病臨床表現基礎上若出現顯著軟弱無力、極度口渴、尿量增加伴納差、嘔吐、頭痛及意識改變者應警惕酮癥酸中毒的發生。低血糖反應除了與胰島素使用劑量過大外,還與飲食失調或運動過量有關。監測低血糖發生時患者常有饑餓感,伴軟弱無力、出汗、惡心、心悸、面色蒼白,重者可昏迷。睡眠中發生可突然覺醒,皮膚潮濕多汗,部分患者有饑餓感。立即進食含糖的食物;靜脈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緊急處理低血糖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胰高血糖素1?mg肌注,適用于一時難以建立靜脈通道的院外急救。動態觀察足部皮膚顏色、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檢查有無水腫、皮損、腳病以及足背血管搏動、足部皮膚感覺等情況。如發現異常要及時處理。不宜穿襪口彈性過緊的襪子,選擇軟底寬頭的鞋子等;保持足部清潔,每晚用溫水洗足,保持趾間干燥。修剪趾甲不宜太短,應與腳趾平齊,以免傷及甲床。適當運動和足部按摩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供給。冬天應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長期暴露于寒冷或潮濕環境;使用熱水袋、電熱毯或熱水清洗時,應注意防止燙傷。說服患者戒煙,防止因吸煙導致局部血管收縮而進一步促進潰瘍的發生。
以上的護理辦法均已血糖監測為依托,使病人學會皮膚護理,足部護理,自測四段尿糖、控制血糖,介紹血糖尿糖的正常值。
3 討論
加強血糖監測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輕或避免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是護理界面臨的挑戰。針對上述情況,均對患者進行營養咨詢,并對飲食進行合理配制及配合臨床用藥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糖尿病(dm)是一種與遺傳因素有關又與多種環境因素相關聯的全身慢性內分泌代謝疾病。其病程長,調治失宜易并發多種合并癥,導致殘疾和過早死亡。病情嚴重或應激時可發生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急性代謝紊亂加強對糖尿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幾個方面。在教育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靈活運用與患者的溝通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多解釋、多提醒。允許患者出現反復,對重點,難點,多重復,確認患者已掌握,這樣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促進患者健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宏偉,張希榮,王艷紅,等.涌泉照射與按摩治療糖尿病足的護理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2009,17(6):35.
[2]?? 王瑛.糖尿病足護理體會[J].沈陽醫學院校報,2001,4(3):169-170.
[3]??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4.
[4]?? 王向榮.116例糖尿病足的防治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11:13-14.
[5]?? 李仁明.糖尿病足與相關并發癥的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66-468.
[6]?? 馮正儀.對460名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現狀調查.實用護理雜志,1996,1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