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梅
摘 要:隨著教育制度理論的不斷創新,有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受到來自多方面的關注。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借由一個平等溫和的平臺,對多個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以預防與教育為根本性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心理狀態維持在一個更健康的范圍上。具體到團體心理輔導的行為表征,則表現在掌握了學生的心理特征這個角度上,引導學生個體進行自我認知與肯定,改善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從而發揮出團體心理輔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展現的獨特優勢,產生了較強的實用性質。本文從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方向出發,通過教育行為實踐團體心理輔導的現實意義,談談其在教學生活中的應用。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來說是另一種模式下的心理咨詢,將學生置于團體的大環境下,剝奪學生對獨處心理的依賴,使其潛在的心理學特性與行為表象一一展現,從而暴露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團體內的正常人際交往互動,學生必須去對自我進行嶄新的認知,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新型模式,并在心理輔導中逐漸接納真實的自我,以更為積極的態勢迎接心理發展。經過相關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在改善學生心理壓力與調節情緒波動方面具有較強的效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偏向。以下,就由筆者詳細論述團體心理輔導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具體應用,強調教學方式對學生心理狀態的改變,從而促進教育的優化。
一、展開班級活動課,劃分教學單位進行團隊輔導
經典的心理輔導往往是單對單的心理教育,無法與團體性的輔導活動進行簡單的比較。既然是非經典、非常規的心理輔導教育,就應該讓教師在教育行為中給學生展開不一樣的教學內容。以班級這個單位為例,對團體內學生的教育輔導進行展開,促進學生在情誼方面的表達,在與同齡人進行多方位的層次交流后,獲取到學生足夠多的的信息,使其逐漸打開自己的內心,表現出整個心理輔導的主體性、互動型、鼓勵性與情境性。
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在班級的活動課上展開團體性心理教育的主題,將班級內學生進行更為細致地劃分,從一個大組變成一個個小組,再從一個小組劃出這次活動課中學生的“綁定伙伴”。在小集體的形式下,讓學生更加放開內心中自我的束縛,獲取更多的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訓練與改善和他人交互的關系模式,獨立培養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歸屬感與信任感,從而實現感覺的擴大化,上升到對國家與社會的歸屬與信任,在認同中逐漸發展學生的心理狀況。
同班內學生的表達也更為順暢,不同于以往形成自我小圈子變成相對的獨立。在輔導行為單元的下級劃分中,對學生性格作出準確的評判,讓其積極融入新形成的同類個體環境中,降低了原本較為純粹的孤獨感。這樣,能積極對學生的心理病癥做到預防,已經逐漸擴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方面。
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形式的多樣化,豐富教學要素
說到團體心理輔導,就不得不說起活動、分享與體驗這一教學行為中的基礎要素,教師應實時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輔導,以更多樣、更多彩的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去引導學生體感的改變。在感覺的內化與傳遞中培養學生的認同感,最后在教學中形成一定的行為趨同,使學生能夠跟隨教師進行放松。
舉例說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蒙上雙眼,嘗試讓另一人當“盲人”的引領者,在牽引“盲人”的過程中培養“盲人”學生的信任感。雙方學生在這樣的條件下實時溝通,獲得更多的信息與信任基礎,在交流之下降低“盲人”學生的緊張感,在分享與傳遞中共同體會這一感受。而在之后的活動中完成雙方身份對調,在學生的換位中達成思考上的統一。也正是這樣類似于環境體驗的心理輔導形式,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下能夠對心理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理解程度也有所上升。
綜上所述,在面對學生的潛在心理問題上,多進行有特色的教學開導活動,注重學生對于自身感受的表達與分享,體驗活動的樂趣所在。通過豐富教學要素去進行有價值的人際交往。
三、達成師生間的理解,解決小學生成長階段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處在一個渴望他人認同自己的成長階段,對于他人的眼光與評價十分在意,甚至容易產生孩子氣的行為,賭氣不去聽從他人的意見。因而,這就需要教師去積極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在一個更完善的動態平衡中達成師生間的理解,讓團體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去順應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征。
舉例來說,教師應該多參與與學生團體之間的交流,小學生能夠去在和教師的溝通中去加強對于他人心理的解讀,通過某些非語言要素的理解達成師生間心理輔導意見上的統一。在師生良好交流的條件下,學生對自我也能作出準確的評判,從而去認知與改變自我,在教師的理解下緩解學生在學生或互動中產生的壓力,為師生間良好關系的構筑提供了基礎的情感支持。這樣,在學生面對心理問題時,能夠去更好在指導下解決心理問題。
小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反饋,可以消除孤獨感與自卑感,使孩子的心理成長走在一個更健康的道路上。在團體的概念影響下,學生的人格特質也逐漸得以體現,在一覽無余的直白交流中最大程度減輕由于心理障礙導致的性格偏差,矯正學生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同時,小學生的交往能力也會在溝通中提升,使心理陽光化、健康化,實現更大的自我提升。
總結:
總體來看,團體心理輔導提供的是交流的途徑,通過學生在交互中心理的訴說,改變學生所處的心理狀態,為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提供必要的指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以處理心理問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的,更多地進行調整與心理上的適應訓練,在相關理論指導下建立完備的心理輔導體系。因而,對于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內容,需要教師去深層次對學生內心需求作出解讀,鼓勵學生進行交往的自主探索,在交流中獲得足夠的自信,促進其在人格與修養方面的成長。而通過團體性的心理輔導,能夠對解決學生在個人發展方向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對于集體內的人際互動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效力,以這樣一種非常規的形式,促進學生自我在團隊交往中的個人價值實現,用更平和、溫柔的姿態去進行心理調節與溝通。
參考文獻:
[1]趙俊萍.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
[2]蘇華.團體心理輔導公選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絲路視野.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