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 要】目的:分析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療效。方法:選取來我院就診的腦癱患兒78例,其就診時間分布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觀察組。其各為39例。觀察組患兒給予常規康復護理。實驗組在觀察組的基礎上增加引導式教育護理內容的干預。然后比較兩組所取得的臨床效果。并觀察與比較兩組患兒的康復指標的改變情況。結果:實驗組要比觀察組所取得的臨床效果要好。且實驗組的患兒經過護理干預后,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且其調高的程度要優于觀察的患兒。其中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引導式教育對于腦癱患兒的康復具有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康復護理中來推廣。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212-02
小兒腦癱會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以及以后的生活質量,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負擔。腦癱是小兒較為嚴重的常見病之一,其發生與宮內感染、生產因素以及產后的一系列因素有關。引導式教育是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礙實施的一種系統性的康復干預 , 不但對患兒的運動功能障礙進行干預 , 同時也注意對患兒的性格和智力發育進行干預 , 目的為從更大程度上激發患兒潛能 , 提高其康復效果[1]。本文主要是分析引導式教育對于腦癱患兒的影響,并探討其在康復護理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就診的腦癱患兒78例,其就診時間分布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觀察組。其各為39例。其中女性患兒為43例,而其余35例為男患兒。年齡為1~9歲,平均為(3.75±0.95)歲。腦癱分型,其中痙攣型、共濟失調型、手足徐動型及混合型分別為33例、27例、11例及7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兒給予常規康復護理。實驗組在觀察組的基礎上增加引導式教育護理內容的干預。其內容主要包括,根據每個年齡段患兒的認知能力來給予不同的指導課程。一般主要包括教導患兒能夠學會日常的基本自理能力,諸如穿衣、洗漱及認知能力等等。此訓練主要監護人共同陪同。同時對于實驗組患兒要給予一定的鼓勵與獎勵。兩組的觀察時間為半年。
1.3 觀察指標? 效果評定標準:參照運動功能障礙評估量表(CPMFS)與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估患兒臨床護理效果,分值均介于 10~100 分間,得分與護理效果成正比參照[2-3]。治愈:患兒經過護理后,在各方面的能力能夠達到該年齡層的標準。顯效:護理干預后患兒的評分與干預前的評分的差值與后者之比在50%以上。有效:其比值在 30%~50%之間。無效:其比值低于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患兒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生活自理、運動功能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等方面的改變。其比較通過我國制定的腦癱患兒康復專用評定表來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 ()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經過不同護理方式的有效率的比較
結果比較發現。實驗組,即在觀察組的基礎上增加引導式教育護理內容的干預,要比觀察組所取得的臨床效果要好。見表1。
2.2 兩組經過不同護理方式的康復結果比較
實驗組的患兒經過護理干預后,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且其調高的程度要優于觀察的患兒。見表2.
3 討論
腦癱患兒經過正規治療后,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以改變一個腦癱患兒的一生,亦能減輕其家庭的負擔。關于如何提高對于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有些康復訓練方法確實能夠顯著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的引導式教育康復護理干預方式,對于腦癱患兒的康復具有積極作用。這種方法應該通過不斷實驗來制定出一系列標準,然后在臨床康復中來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大鳳.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219-220.
[2]?? 銀芳,劉宇赤.我國腦癱兒童康復服務中的問題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25(6):595-597.
[3]?? 湯明麗,呂復莉.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安徽醫學,2012,36(9):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