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萍 吳曉娜
【摘? 要】目的:術后適當延長臥床時間減少椎管內麻醉(腰椎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術后頭痛的發生。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擇期行下腹部、盆腔、下肢或會陰部手術患者940例,? ASA (Ⅰ~Ⅱ) 級, 年齡 (18~60) 歲, 所有患者均無心、肺、腎病史, 無糖尿病史及精神病史, 隨機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70例。A組:術后常規去枕平臥6~8小時,B組:枕薄枕臥床8小時后,24小時內盡量在床上活動,減少下床次數。分別于術后24h、48h、72h對患者術后頭痛情況進行統計。結果:A組在術后24h~72h的頭痛發生率3%, 顯著高于B組的0.5% (P<0.05) 。結論:在椎管內麻醉(腰椎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時, 術后適當延長臥床時間能降低椎管內麻醉后頭痛的發生率, 并能減輕頭痛的程度。
【關鍵詞】椎管內麻醉; 術后頭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256-01
椎管內麻醉術后頭痛是椎管內麻醉常見并發癥之一, 頭痛多為體位性, 當患者坐起或者站立時即可加重, 平臥后即可減輕。國際頭痛協會的頭痛分類委員會將硬膜穿刺后頭痛定義為:“硬膜穿刺后7天內出現的雙側陣發性頭痛。14天后該頭痛基本消失。患者坐立或站立后頭痛在15分鐘內加重,而在重新恢復平臥位后頭痛在30分鐘內逐漸改善。”目前文獻報道硬膜穿刺后頭痛的發生率在0.5%~25%之間,而容易出現硬膜穿刺后頭痛的高危因素包括:女性、年輕患者、穿刺針型號及形態、穿刺時針尖斜面的方向及有無硬膜穿刺后頭痛的病史。體重指數較低或年輕的孕婦也是高危群體。雖然該頭痛有自限性,但會給病患帶來痛苦、恐慌及不必要的糾紛。所以我院在預防椎管內麻醉后頭痛的發生方面,除去采用合適的穿刺針型號(我院腰硬聯合麻醉統一采用硬膜外穿刺包、腰椎麻醉包不同間隙分別穿刺,所以穿刺針型號一致)、掌握正確的穿刺方向、適當補充血容量外,嘗試適當延長臥床時間,觀察其能否減少頭痛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擇期在椎管內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或會陰部手術患者940例, ASA分級 (Ⅰ~Ⅱ) 級 (排除腰背部外傷史、穿刺部位感染、孕婦、腰椎畸形、電擊傷、精神異常、糖尿病等) , 隨機分為A組和B組, 每組470人,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 給予吸氧, 并監測呼吸次數、脈搏、血壓, 氧飽和度, 麻醉包選擇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和/或腰椎麻醉穿刺包(0.7*90)。麻醉前給予患者500ml乳酸林格氏液作為負荷容量。常規消毒鋪巾后,腰椎麻醉取L3~4或L4~5為穿刺點, 局麻藥配制均采用重比重 (0.75%布比卡因2.0ml+10%GS1ml) , 調節阻滯平面最高不超過T5。硬膜外麻醉選取間隙最高T12-L1, 最低L3-4。于術后72h對患者的頭痛情況以疼痛數字分級法(NRS)進行評估。
1.3 疼痛數字分級法 (NRS) [1]
數字分級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為無痛, 10為劇痛。疼痛程度分級標準為:0:無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通常影響睡眠;7~10:重度疼痛。
2 結果
自2013年~2018年初選940名患者參與本試驗,其中30名患者因腰椎穿刺困難或反復穿刺或硬膜外穿刺刺穿蛛網膜而不予計數,1例病人合并青光眼一側瞳孔散大合并頭痛予以排除,8例二次手術或隨訪失敗。最終,共計A組450人,B組451人參與此次試驗。
3 討論
椎管內麻醉術后頭痛是常見并發癥, 典型頭痛為雙側性鈍痛或搏動性頭痛、以額部和枕部為多見, 可波及全腦,有時會放射至頸肩部,頭部運動咳嗽、噴嚏時會加劇疼痛,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等前庭癥狀。還有罕見的復視和皮質盲。關于椎管內麻醉術后頭痛的發病機制,目前尚無定論。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腦脊液自硬膜穿刺后的孔隙持續漏出造成顱內腦脊液容量和腦脊液壓力的降低是產生硬膜穿刺后頭痛的主要機制。所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薄枕平臥8h,24h內盡量在床上活動,減少重力因素導致的腦脊液外漏,保持腦脊液的容量和壓力對預防椎管內麻醉后頭痛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 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7
[2]?? 騰風 9號針頭單次腰麻在肛腸科手術的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7)
[3]?? Di Cianni S, Rossi M,Cocco C,Fanelli G.Spinal anesthesia;Anevereen technique.Acta Biomed 2008;79(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