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坤
摘 ? 要:在實際的森林培育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進程。基于此,就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
生態環境建設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關系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近些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使得水旱災害頻發,限制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森林培育工作勢在必行,必須要認識到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模式,及時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提升森林培育的有效性,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1 ? 森林培育與生態環境建設概述
1.1 ?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就是科學合理地進行植樹造林,從而將太陽能以及其他能源進行有效的轉化,從而產生出更多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及原料,并且進一步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環境。當前,我國森林培育包含諸多工作,如選種、育苗、調控、撫育等,通過森林培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提供豐富的物產資源、工作崗位,從而進一步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森林培育的重視。
1.2 ? 生態環境建設
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多元化的技術手段,改善當前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而實現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對生態環境建設極為重視,其已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這個過程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必須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生態平衡理念,從而借助各種技術方法實現預期的目的。
2 ? 生態環境建設需要面對的問題
2.1 ? 水土流失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問題極為嚴重,遍布的范圍也較為廣泛。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蓋率較低。雖然近年來不停地進行治理,但仍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水土流失問題仍較為嚴峻。
2.2 ?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也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在我國的西北部地區。產生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風的侵蝕,使得土地失去了良好的生產力,進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速度,從而常常出現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2.3 ? 耕地資源減少
近年來,我國耕地資源愈發緊張,限制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耕地資源的減少使得耕地質量也在不斷地降低,不僅限制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
2.4 ? 生物多樣性減少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有些肆無忌憚,這就使得我國森林資源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且人類并沒有進行合理的撫育間伐,從而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增加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也使得森林物種的種類和數量在逐漸減少。
2.5 ? 水旱災害頻發
由于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加上我國水資源的緊缺,使得一些洪澇災害頻發,因此,加強森林培育勢在必行。
3 ? 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作用
3.1 ? 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能有效地貯存水資源,防止水土流失情況的發生。樹木的根系十分發達,能深入到土壤之中,從而保持水土資源的穩定,同時,樹木的落葉不僅能為樹木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料,改善土壤的肥力,同時還能降低地表水分的流動,從而保護該地區的水資源。在雨季來臨時,地面由于受到雨水的沖刷,很容易出現泥石流等災害,而如果進行有效的森林培育,能有效地增加地表的落葉,從而降低出現泥石流的概率,實現對雨水流量的控制。同時,在干旱季節,森林培育還能有效地調節流域水量,保持河流的穩定性。
3.2 ? 防止土地荒漠化
森林培育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營養成分,加強土地中營養物質的循環。樹木的根系及落葉都是改善土壤營養的有效途徑,并對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森林培育過程中,一些喬灌木能有效加固土壤,并將原本質量較差的沙土改良成為可種植的肥土。我國的大西北就是森林培育的明顯例子,其有效地改善了土地荒漠化的情況,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3.3 ? 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
森林培育能有效地降低晝夜溫差,增加植物蒸騰效果,減少夏日炎熱和冬日寒冷,同時還能增加地區空氣中的水分,為農作物的生長營造良好的條件,降低風霜等災害對農作物的破壞,進而促使農作物健康生長。
3.4 ? 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
我國大多數生物都是棲息在森林之中,由于森林資源受到破壞,使得部分生物正處于滅絕的邊緣。因此,積極地開展森林培育,能有效地為生物群體構建棲息地,使那些瀕臨滅絕的生物獲得生存的空間,這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森林培育工作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調節氣候、保護生態物種的多樣性。因此,國家和相關部門需要充分地認識到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將其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地堅持,采取合理的撫育間伐方式,從而促進林業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生態環境建設。
(收稿日期: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