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實 夏倩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質”為核心的存量規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大連市二七廣場周邊地區城市設計的實踐,探討空間整治與舊區復興的策略與方法,推進老城區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城市設計;空間整治;舊城更新
未來的一段時期,是我國城鎮化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城市更新作為城市自我調節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質,發展城市內涵的重要途徑。從最初的棚戶區治理,到舊區改造、中心區改建,再到現今的集約發展、功能轉型提升,城市更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顯示著不同的特點。
伴隨著建設用地的過量供應,城市的擴張放緩,我國城市多年以來的圈地造成形式已經逐漸走向“終結”。城市舊區作為城市的中心區,承擔著大量居民長期形成的居住社會網絡,也是城市個性特征和社會活力的重要載體。保留多樣化的物質結構和空間形態,維持社會網絡和社會群落的多樣性,對于保持城市活力、展現城市個性等方面具有深層次的作用和意義。
大連市二七廣場地區始建于沙俄占領時期,歷史悠久,是大連最早進行城市建設的區域,城市發展的原點之一,也是《大連市總體規劃》劃定的中心區老城范圍內。在這種背景下,通過二七廣場周邊地區的更新改造,尤其是城市肌理的保留和路街空間塑造,更好的保護和還原城市建設的精髓,對延續大連城市建設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二七廣場周邊地區現狀分析
二七廣場周邊地區是青泥洼-人民路-東港城市中心的組成部分,是城市核心建設區的重要組成。向東毗鄰東港商務區,是老城區與東港新區的重要連接過渡區域。南側背靠炮臺山,北面眺望大連灣,背山面海,是體現城市山海特色的重要區域。
二七廣場周邊地區區域內匯集了二七廣場、三八廣場、港灣廣場、海軍廣場等一系列城市廣場,是大連市城市廣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區域內完好保留了以二七廣場、三八廣場為中心的放射狀與方格網相結合的道路結構體系,以及以街坊為主的城市建設肌理等大連城市建設特色。
該區域從沙俄占領時期起就以居住功能為主,并從日占時期逐漸呈現出傳統商貿中心的城市形態。但由于老居住區建設強度大,居住人口密集,老舊住宅和商業建筑較多,交通擁擠,區域環境條件復雜,改造難度較大,二七廣場周邊大部分區域逐步成為中山區環境風貌較差的區域。整體環境品質與其他相鄰地段存在較大差距,與大連品質立市的發展理念、城市核心地段形象不符。
二、整治與復興策略
(一)構建合理的總體框架
以空間整治和老區復興為核心,充分承接上位規劃的要求,在保留居住和商業中心為主要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圍繞15分鐘生活圈的構建,補充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及生活綠地。同時通過新建道路的落實與支路系統的優化,實現區域內部道路微循環的順暢通行。通過對區域內路徑、邊界、地區、節點、地標的控制,指導后續舊區更新的具體設計。
(二)公共開放空間的構建
通過城市級(服務半徑800-1000米)、片區級(服務半徑300-500米)、社區級(服務半徑100-200米)三級公共空間的布置,保證區域內部隨處有公園,處處可見綠,確保公共開放空間的可達性。
城市級公共空間在本區域主要可以分為城市廣場和山體公園。對城市廣場而言,結合自身主題,強化文化主題,增加市民活動空間;對山體公園而言,利用炮臺山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打造城市觀景平臺,增加空間體驗。
對于街頭空地、邊角地帶,通過豐富街頭綠地功能,形成功能復合的可駐足的小游園;通過拆除違章建筑,清理邊角空間等手段,打造口袋公園,形成微小社交空間,作為社區和城市兩級社交空間的過渡。
對于宅間空間強調“微更新”,主要要挖掘現有空間潛力。通過錯時共享,設施兼容,空間挖潛等手段,促使公共服務設施高效利用,達到滿足居民健身、社交、停車等剛性需求,打造老幼兼容適合全年齡段的社區空間。
(三) 街道空間的營造
結合遠期道路規劃,打造一個高品質、流線清晰、安全的街道空間。根據道路功能,將道路分為綜合性、交通性、商業、景觀休閑、居住生活五種類型。其中綜合性街道除交通功能外,考慮商業、生活需求,兩側建筑允許外擺,綠化景觀帶中提供休憩場所,局部可設置停車;交通性街道以車輛通行為主,臨街建筑不得侵占街道空間;景觀休閑街道以景觀展示、休閑游憩為主,豐富景觀層次;商業街道以餐飲娛樂為主,在滿足步行通行情況下,臨街建筑前區可設置外擺,構建多層次綠化景觀;居住生活街道以日常生活為主,臨街建筑前區種植花草,豐富景觀層次。
(四) 靜態交通設施的補充
通過多種方式,緩解區域公共停車矛盾。考慮區域土地收儲計劃、改造計劃,增加社會停車場。同時劃定港灣、二七、三八廣場圍合的區域作為為中心區,沿中心區周圍設置若干公共停車場,對進入中心區的機動車進行“截流”,減輕中心區內部停車壓力。通過整合道路資源,合理利用流量較少路段設置分時路邊停車。引導公共建筑的停車設施向社會開放并實行有償使用,推動在居住區和公共建筑之間形成錯時停車共享機制。
(五) 慢行系統的梳理
鑒于大連為丘陵地區,地勢變化較大,不適宜發展自行車交通的現狀局面,區域內的慢行交通以步行為主。將步行看作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動形式,串聯片區最主要的商業、公共服務設施、廣場、綠地等設施,形成通達的慢行交通系統。
把區域慢行通道分為主要路徑、次要路徑、登山休閑路徑、及商業步行路徑4種類型進行控制,并在主要節點處設置步行驛站,給行人提供服務。在保證基本通行需求的基礎上,優先分配人行空間,按照步行優于機動車的順序進行交通組織,確保連續通行空間,保障使用者路權。加強各類空間的無障礙銜接,構建無障礙系統化體系。
(六) 城市風貌的控制
建筑風格整體保持現有的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形式,將區內個別現狀不協調的建筑進行單獨改造,原則上公共建筑應以大連近現代歷史建筑為參照,在材質應用與細節打造上充分考慮歷史建筑要素,采用紅磚、灰磚、砌塊等材料;居住建筑遵從簡約、高格調的設計理念并與周邊建筑環境相適應。
廣告牌的使用上,避免大量使用原色等絢麗的色彩。色彩、樣式,內容字體等采用與建筑物墻面及周邊廣告牌相協調的設計,禁止直接在窗面上粘貼臨時廣告,允許在營業期間使用。
三、結語:
二七廣場周邊地區城市設計在設計中充分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概念。認識到空間整治的目的是為調動居民生活的積極性,喚醒城市的活力。以人的日常活動要求為出發點,營造具有特色并符合人的行為習慣的城區,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活力城區”。
當下,舊城更新已經成為城鎮化最主要的方式。因而,本文以二七廣場周邊地區為研究案例通過本次城市設計,將該地區作為試驗區對居住、交通、商業系統等設施和環境進行更新改造,探索老區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形式,為大連市其他老區的更新改造提供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景秋.從城市文化視角解讀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J]. 規劃師,2004( 12) .
[2]李晶晶,周波,何兵? 成都市人民南路綜合整治第三段中的“活力街區”研究? ?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2011(6)
[3]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研究與實踐》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賀靜,唐燕,陳欣欣. 新舊街區互動式整體開發——我國大城市傳統街區保護與更新的一種模式. 城市規劃,2003(4):
[5]楊貴慶. 城市公共空間的社會屬性與規劃思考,上海城市規劃,2013(6)
[6]王一,盧濟威? 城市更新與特色活力區建構——以上海北外灘地區城市設計研究為例新建筑,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