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娜
摘要:一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對自然資源進行開采和消耗,但是隨著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多,這樣也就使得自然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為此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合理的運用生態資源,恰當地保護自然資源才能夠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一個城市建設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對城市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非常關鍵、通過生態型城市的建設,能夠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的水平,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給人們更好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一、生態城市的科學認知
從概念性的角度來看,生態城市主要指的是在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將生態化理念融入進去,將城市環境的質量作為重點,使其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解決環境問題能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供推動力,在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城市規劃和設計中的生態文明理念使社會進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視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應該對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給予足夠的關注,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生態城市建設,能使人們對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關系。
二、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 生態原則
在社會文明逐漸強大的今天,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是對于自然的保護,同樣也是對人們自身的一種保護。當今社會城市越來越多,人們活動的軌跡遍布了全球,無數的城市被建造,生態城市無疑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生態城市規劃的生態原則也就是通過相應的手段來彌補人類城市建設對生態造成的損害,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增加人文綠地景觀,實現保護城市本身的自然環境的目的。
(二)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我國當今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也是黨和國家經過無數次的科學論證所得出來的重要思想。而運用在現代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就是要從人出發,以人們為中心點去出發、調整、設計、控制現有的城市環境。要實現人們的所要達到的目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最希望、最切實的要求。也就是生態城市建設設計不但要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需要兼顧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理念要求。
(三)穩定性原則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需要從整體的穩定性出發考慮,這里的穩定性就是指在城市建設的規劃中,在生態這一方面要保持穩定,避免和減少各種外界的因素對于生態城市的干擾與破壞。在規劃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人們的目的,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需要保障這樣的生態城市能夠循環下去,這就需要重視規劃設計中的穩定原則。
(四)經濟性原則
在整個生態環境的設計中,都需要計算投入產出比,要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小投入大產出都是合適的,還需要與之前的以人為本原則相互結合。所設計的東西一定要先是符合人們實際需求和目,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減少建設的投入,從而達到規劃設計的經濟性原則,使其效益達到最大化。
三、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策略
(一)合理設計生態城市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該將生態文明理念放在首位。相關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的特色,使得規劃過程和內容體現一定的側重點,確定城市的發展目標和城市定位,將城市本身的特點凸顯出來。設計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城市景觀與產業結構之間的有機結合和合理規劃,并對住宅區進行科學的設計,將人們的生活舒適度和需求作為重點考慮的因素。在生態城市的規劃目標下,景觀設計應該以自然景觀為基礎,道路兩旁的景觀與藍天和房屋的高低應該相互協調,這都是需要進行合理規劃的方面。在園林設計方面,可以在江河湖的兩畔建設城市公園,使自然資源成為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融入城市的文化和發展歷史。對于工業發展,應該體現可持續循環性,為建設生態城市助力。另外,環境測評體系建設也是一個重點,對城市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避免發生環境污染問題。
(二)優化產業規劃水平
在城市規劃和設計中,工業是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下,就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將高新科技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依照科學的發展觀,重點發展科技性較強、對環境污染較小、經濟性較強的產業。在規劃中,應該重視工業的區域劃分,對產業的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將產業與住宅區進行分離。將污染性較強的產業單位搬離主城區,重點進行環境整治。對于工業產區,應該對風向給予高度關注,避免由于工業發展而對城市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對城市的水資源進行重點保護。在城市規劃環節,應該盡量尋找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合力點,而不是一味追求單一方面的發展。
(三)重視交通體系規劃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重點,是城市的動脈。交通體系的建設情況對城市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都能形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人口數量較多,密度較大,私家車的數量逐年增長,使得道路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隨之就會造成道路擁擠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要想實現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就應該將交通作為重點考慮的一項內容。公交系統以及地鐵系統的建設對生態城市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人們應該具備公交優先的意識,從法規的角度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管理,必要時可以從經濟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公交系統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綠化建設是生態城市的一個標志性特點。在規劃生態城市中,應該將綠地的規劃和科學布局作為工作重點,使綠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應該從城市結構布局的角度入手,對于城市的中心,應該建設較高比例的綠地,通過點、線以及面的形式將綠地結構結合起來。在城市的自然布局基礎上,應該適當加入人文景觀,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實施合理的生態規劃,實現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城市建設的和諧統一感,使生態文明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另外,產業園區與居民住宅之間的地帶可以綠地作為過度,在保證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生態連廊。
(五)積極普及綠色運動
綠色運動的起源地是西方。在綠色理念的指導作用下,對很多知識進行整合和借鑒,當中就包括對綠色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盡量減少煤炭的燃燒量等。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創造一些生產和生活的條件,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是,新型能源的開發具有較大的難度,這對我國科研人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發展成果也應該結合綠色理念。盡量提高產品的環保效益,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促進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
四、結語:
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一個必要準備條件,需要保障設計是以人為本的,保持其生態原則、穩定原則和經濟原則。同時,還需要兼顧生態城市的設計符合本地化,與當地的經濟、物質、文化、生態進行結合,從而做到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GB/T 50378-201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S].
[2] 崔益友 . 生態化、地域特色的城市規劃設計探究 [J]. 住宅與房地產 ,2017(17):82.
作者身份證號:13058219840914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