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夜
摘要: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許多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地、人造景觀、填湖填海等,這并非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自然生態。
關鍵詞:海綿城市;困境;創新
一、提出問題---城市化進程中的困境
(一)城市化進程的困境
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的加快,每年約有1000多萬的人口進入各大中型城市,城鎮人口增長帶動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張,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以來國內新建成的建筑占了世界建筑總量的一半,隨之帶來城市地表徑流量大幅度增加,逢雨必澇逐漸演變為我國各大中城市的痼疾,嚴重的甚至要危害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典型案如:首都2011年6.23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武漢2016年6.1特大暴雨事件,其中,單北京721特大災害就造成了七十七人死亡,九十余處城市嚴重積水,116億多元的經濟損失。
(二)問題的提出
每每事件發生時,人們總是首先聲討城市排水系統,認為一定是因為排水管管道老化,排水標準低、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才使得我們的城市一次次的經受內澇威脅。新聞媒體拿出日本、德國宮殿般的地下管道與本國地下設施進行對比,許多人把目光聚焦在:要盡快把水排出去,建設更好的城市排水系統上面。但這個大眾的“共識”該如何評析呢?伴隨著城市的洪澇積水頻發,水系統自身也在發生著變化:生態惡化、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缺失等問題有并發和加劇的趨勢,人們不禁發問:這些問題的發生原因和解決之道到底是在哪里呢?
二、 解決問題---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其解讀
(一)海綿城市的概念
在城市化之前,降雨因為自然土壤的涵水和緩沖作用,大量雨水是不會迅速匯入地下水系統的,河流內的水位也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大起大落。但在城市大量開發之后,裸露的土壤面積被大大減少,大量雨水無法滲入土壤,變成在城市地表流動的水流,這一現象被專業稱之為“雨水徑流”,驟然升高的雨水徑流對城市的正常運作將帶來不確定因素。所以是應該“盡快把水排出去”還是“盡量把水留下來”呢?在這種大背景下經過調研和借鑒國外排澇經驗,2014年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和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出臺(財建[2014]838號和財辦建[2015]4號):以試點的形式推動全國性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將節水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中,至此從自排/強排地表水到陰溝暗管的工程排水時代跨入到綠色生態的綜合排水時代。
(二)海綿城市的解讀
1、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劃定城市的“藍線”/“綠線”開發邊界和保護區域,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河流、湖泊、濕地、公園等生態體系,維持城市開發前的水文特征。2、恢復被破壞水生態。對傳統粗放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城市綠地、水體、濕地等,運用物理、生物等的技術手段,使其水文循環特征和生態功能逐步得以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態空間,如結合點源污水治理的推行的“河長制”,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態環境。3、推行低影響開發。在城市開發尤其是住宅類建設過程中控制開發強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預留生態用地,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濕地面積。此外,住宅業態從設計開始,全面采用:屋頂綠化、可滲透的路面、雨水處理設備等促進雨水積存和凈化。4、通過雨水處理設備節約用水,利用收集水源循環再利用,有效的減少地表水徑流量,減輕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三)海綿城市的設計要點
為全面貫徹國家關于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杭州市政府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陸續制定出臺多項規范性文件,如《浙江省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試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全省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技術導則》等,為新建建筑工程、新建及改建市政等工程提供海綿城市設計和技術審查依據。
1、下凹式綠地率:下凹綠地廣義是指綠地中具有一定調蓄容積且可用于調蓄和凈化雨水的綠地;狹義的下凹綠地是指凡低于周邊綠地、鋪裝地面、道路10mm的綠地。下凹綠地率是下凹綠地面積/對應地塊綠地總面積,新城建設的下凹綠地率應≥30%。“沉下去”的小區綠地吸納小區地表雨水,與廣場景觀結合,可建成具有有季相差異多功能的“雨洪”景觀區。
2、綠地屋頂覆蓋率:是指綠色屋面/建筑屋頂總面積。住宅區內,綠色屋頂率應占總屋頂面積的20%~50%。綠色屋面針對滯留雨水同步收集雨水并做為中水,起到建筑節能減排和緩解熱島的效應。
3、透水鋪裝率:透水鋪裝又稱為透水地面,是指由人工將材料制成具備透水功能或天然材料通過人工鋪砌后具備透水功能的地面,常用在人行道、停車場、小區廣場等位置。透水率是指透水鋪裝/鋪裝總面積,透水鋪裝率應≥50%。當綠地空間不足時,透水鋪裝可作為滯留雨水的輔助功能,對雨水進行適度的下滲、收集和消納。
三、實踐問題--海綿城市的案例
(一)海綿城市的案例介紹
金輝?久尚云筑地處杭州余杭區,是杭州“城市東擴”、“擁江發展”的重要戰略地,項目總占地面積6.4萬方,容積率2.2,總建面積20.6萬方,是多層精裝純住宅小區。項目的海綿建設指標是:下凹式綠地率≥30%、綠地屋頂覆蓋率≥20%、透水鋪裝面積9970方、下墊面的徑流系數0.486。
(二)海綿城市的案例創新
1、自然排水體系:自然排水系統通過植物、地表洼地、滲透空間、土壤、排水設施等部分組成。其中,植物對雨水進行有效過濾和滲透;地表洼地儲存水源。在地下水補充浸潤過濾后保存水分,回收再利用。
2、雨水花園:在場地內利用凹陷區設計人工濕地、生態水塘形成圍合島鏈,島岸邊種植水生植物,結合礫石緩沖溝,阻礙地形和道路上的橫向雨水,對其消耗徑流中大顆粒泥沙等污染物,減緩水流流速,防止雨水漫過地面對地面造成破壞和污染。
3、爆氧設施:設計利用自身高差做跌落式爆氧設施,即通過水體將水體和固體硬質互相碰撞,造成水流打散旋轉,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促使氧氣充分融入水中,使水體內有害物質和氣體帶出水面,加快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的氧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改善水體水質條件。
四、結語:
海綿城市的建設道路任重而道遠,單項目住宅產品的海綿城市建設做足、做好,對整個城市環境的徑流污染控制、徑流量削減、地下水補充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在做住宅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時不要僵化理解報規要求,片面理解海綿城市就是穿衣戴帽、鋪一些透水磚、修幾個蓄水池、建幾塊下凹式綠地。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海綿城市建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紅建.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6(11):40.
[2]陳水潔.淺談海綿城市建設與景觀設計中的綠色應用措施[J].低碳世界,2018(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