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芝
摘要:海綿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12年,海綿城市的意思是利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城市比喻作海綿,意思是城市擁有如同海綿一樣對水資源的吸收和利用的能力,這樣的城市便更能夠適應自然氣候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自然也能更好的抵御雨洪類的自然災害,也就是說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實際提升城市在抵御雨洪自然災害時對自然水資源的容納、吸收以及利用能力,有效避免了城市中出現內澇災害的情況,強化了城市的生態系統功能。本文將針對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措施展開了初步的探討,首先簡要闡述了海綿城市運用的主要技術,然后分析了目前國內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難點,最后提出了一些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措施
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國內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都在快速發展,在城市建設當中,許多老城區依然還在使用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和排水方式,這些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和排水方式都已經無法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城市發展需求了,結果便是導致這些仍在使用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和排水方式的老城區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并且常常會出現雨洪災害,嚴重危及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而在城市缺水的時候又嚴重缺少能夠有效利用自然雨水資源的功能。使用傳統的截留式合流制排水方式和分流制排水方式的老城區常常會由于排放的雨水中夾帶著許多的污染物,這樣直接將雨水排入水體會嚴重污染受納水體。
一、海綿城市運用的主要技術概述
海綿城市所運用的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中的中水工程以及分流制排水方式擁有更好的雨水容納能力和避免水資源污染的能力,運用截留技術、促滲技術以及調蓄技術這三種技術,有效提升城市對于自然雨水資源的疏導能力、吸收能力、保存能力以及利用能力,其中的截留技術是利用特殊的材料或是特殊的建設結構來在降雨的過程當中減慢雨水的徑流速度;其中的促滲技術則是利用特殊的地面材料或是特殊的建設結構來讓雨水能夠直接滲透過地面的材料或結果,從而讓雨水留儲在地面下的內部當中,并且地面的材料或結構必然擁有較強的過濾凈化能力,能夠有效保障自然雨水資源不會受到嚴重污染;調蓄技術是用于對自然雨水資源的儲存、過濾以及凈化后實施利用的技術,當設施內存儲的自然雨水資源達到飽和狀態的時候便會自動通過溢流口直接排入到市政雨水管網當中,若是發生干旱氣候的時候還能夠給周邊的綠地持續提供自然雨水資源。除此之外,國內許多的老城區有著綠地率低和城市過度硬化的問題,這便導致城市對于自然雨水資源的吸收能力和容納能力較低,并且由于城市的地下有著十分復雜且混亂的路網,以至于要想重新改造城市中的原有基礎設施有著較高的難度,并且一旦涉及到拆遷問題的話便可能會引發多方的利益沖突問題。
二、目前國內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難點
在目前國內現有的一些老城區當中要想實現海綿城市的建設有著許多的難點,如果只是建設起一個表面形式上的海綿城市,結果也只是導致城市中原本生態水資源環境受到破壞,不僅無法有效發揮出海綿城市的效用,反而影響到了城市的發展,國內大多數的老城區使用的依然是傳統的雨污合流制排水方式,這便導致城市的市政管道在雨季時期存在較大的排水壓力,常常會出現城市內澇情況,嚴重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形象,但是要想直接把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需要較高的經費成本,并且施工的難度也較高,所以很多老城區會將雨污合流制排水方式改造為截留式雨污合流制排水方式,這樣的做法雖說可以稍微緩解一些市政管道的排水壓力,但是又會對受納水體造成污染。
三、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具體措施
(一)加大對城市生態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
海綿城市的建設重點在于有效保存和利用自然雨水資源,在城市當中,河流、湖泊、綠地、農田、林地以及濕地等生態水資源環境都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這些生態水資源環境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資源前提。
(二)改造老城區所使用的傳統的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
自然雨水資源只要保存得當就是很好可利用的水資源,并且通過改造老城區的排水系統不僅能夠保存并利用自然雨水資源,還能夠避免城市中出現雨洪災害和內澇情況。將傳統的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成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進一步建立起更加完善且合理的排水體系。
(三)根據城市規劃的新建項目內容來逐漸對老城區進行局部的改造
新建的建筑小區以及城市道路都直接關系到老城區改造的內容,需要根據城市規劃的新建項目內容來對老城區的建筑場地、道路設施和管網系統都進行改造,具體的改造內容有以下幾點:1、新建的住宅小區需要根據分流制規劃來進行雨水排放系統以及污水排放系統;2、新建小區的室外道路以及停車場的地面都必須使用透水材料進行鋪裝;3、新建小區的居住區綠地應該使用雨水花園的形式,結合實際地形情況來規劃建設具有蓄存雨水能力的景觀水體或相應的設施;4、新建小區的道路不僅需要使用透水材料來鋪裝路面,并且還需要在側面設置孔洞;5、需要多多建設小區以及市政的雨水儲存設施,并將所有收集到的雨水資源用于小區的保潔、市政綠地的灑水工作以及洗車等。
(四)增加城市內的綠地面積以及儲水設施的建設
首先,增加城市內綠地面積的建設是為了強化城市對自然雨水資源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而綠地的建設形式則需要采取收水措施,通過將收水措施和城市綠地景觀設計進行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收集自然雨水資源并有效利用,還能夠減少對開發的影響,采取收水措施建設的綠地景觀有著較強的雨水收集能力,例如下凹式綠地以及下沉式綠地等,這種形式的綠地景觀建設相比起傳統的綠地景觀建設,雨水的收集能力和下滲能力都要更強;其次,增加城市內的出水設施則是為了更進一步地加強城市對自然雨水資源的儲存能力,通過建設儲水設施來對自然雨水資源進行收集、沉淀、過濾、凈化以及儲存來實現城市可用水容量的增加。
四、結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概念的問世徹底刷新了人們對于城市防雨抗洪處理的認識,也使得國內許多的老城區在抵御雨洪災害時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效挖掘了城市對于自然水資源的容納和利用功能,讓人和自然氣候環境的共存更加的和諧,并且海綿城市的概念也十分符合現代的生態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要想實現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多個行業和部門的共同合作,其中還包括有國家政府的規劃部門、建筑市政部門、園林部門以及多個其他的科研行業,必須要靠多方共同的策劃以及協作才能夠完成,所以說在老城區中建設海綿城市需要付出大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清楚明確建設目標然后多方協作來共同解決問題,才能夠實現老城區海綿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崔廣柏,張其成,湛忠宇,陳玥.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3202:1-4.
[2]王穎.老城區建設海綿城市的措施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6,24:227.
[3]汪自書,許杰玉,熊鋒,張會興,李王鋒.京津冀典型缺水地區海綿城市規劃建設[J].北京規劃建設,2016,04:54-57.
[4]鄭昭佩,宋德香.山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6,3211: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