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
安全從中央到省、市、縣都講的很多,提的很高,各級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指導協調全國各級安全生產工作,是政府的直屬機構,權力大,責任重。建筑這個行業也有自己專門的管理機構,各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隸屬當地住建部門管理,它依照建筑行業的各種管理標準規范、各種規章制度來監督管理在建項目的安全生產。各級安全管理委員會也對全行業安全負責,也不斷的制定各種政策要求加強安全管理。對施工項目來說,既要執行建筑標準,也要按照行業規范管理安全,公公婆婆都有理,就比較委屈。現就工作實際情況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在工作中不斷改進。
一、正本清源,規范管理
不管是誰家管理,目標都是一樣的,安全大于天,工地不能出安全事故。現在在建項目的現狀是,即要按行業的要求工地達標,又要按安委會的要求規范。例如,建設口2016年就提出了“安全標準化考核”,要求對在建項目每月都考核達標上報,竣工驗收時施工期間的安全標準化考核考核有問題,總包單位的資質及安全生產許可證都受到影響。安全標準化考核考核以《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__2011為依據,從①安全管理;②文明施工;③基坑支護;④模板;⑤腳手架;⑥三寶四口五臨邊安全防護;⑦施工用電;⑧起重設備;⑨文明施工等9個方面全面檢查了工地的安全狀態。并且每一項都有自己的規范和標準,例如施工用電就有《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模板就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住建部2018年也下發了《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容易出現安全事故的分部分項工程管理詳細作了說明和要求。按文明工地的要求,工地的重大危險源也要公示。
2017年首先從安監口推出雙重預防機制,第一重是管風險,以安全風險辨識和管控為基礎,從源頭上系統辨識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努力把各類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杜絕和減少事故隱患。企業要對不同類別的安全風險采取相應的風險評估,過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關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險源。重大安全風險應填寫清單、匯總成冊,并從組織、制度、技術、應急等方面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分別設置安全風險公告欄,制作安全風險告知卡。第二重是治隱患,以隱患排查和治理為手段,認真排查風險管控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漏洞和風險控制失效環節,堅決把隱患消滅在事故發生之前。
存在問題:1、一個項目安全從兩個渠道管理,目的一樣,管理要求的方式不一樣,項目重復做工作,沒有效果。
2、雙重預防機制在建筑工地形式大于效果,項目部疲于應付做資料。
雙重預防機制說的風險管理,在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中,安全交底和班前安全教育實際就已落實。安全交底分工種把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的各種形式給工人說明,班前還就交底的內容再重復,可能發生的不安全事故的情況再詳細叮囑。這和風險清單沒有什么區別,比清單更能實際解決問題。雙重預防機制說的治隱患,項目的實際施工過程中,按工程量的大小,按施工人員多少配備經過專門培訓的安全員,每天對工地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因素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當即整改,隨后記錄,配套有處罰措施。因此項目的安全管理要根據實際情況,首先抓好人的因素,去掉形式主義,實實在在把建筑行業的要求落實到位,確保不出安全事故。也希望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管理中,靈活運用,實事求是,根據行業的特點,以行業標準規范為主管理好本行業的安全生產。
二、深化改革,注重實效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綜合實力與日俱增,國際地位不斷攀升,特別是十八大后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陜西延安市、渭南市2018年有幸成為十九大后建筑領域改革的試點城市。在各級建筑行業精英的辛勤努力下,改革進展順利,效果明顯,社會反響強烈,尤其是國家法律層面已于2019年4月29日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第八條和《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十三條。改革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鼓舞。作為建筑人我們也應順應時代潮流,在工作中不斷改革,現就自己的工作體會講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1、各類報表檢查不斷,形式主義嚴重到不能正常工作。
作為一個建筑行業基層的質量安全管理部門我們每月要填報
①各縣市區雙重預防機制試點工作進展情況月報表;
②組織督查檢查情況和對非法、違規違章行為實施處罰情況月報表;
③建筑施工“打非治違”行動開展情況月報表;
④安全生產執法行動情況統計表;
⑤建筑施工安全專項治理行動季度報表;
⑥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問題大整治工作統計表。
除了報表不斷,各個部門、領導的月檢、季檢、節前檢、專項檢層出不窮,每個檢查來都遮遮掩掩,生怕出了問題,通報批評。有些工作中間部門脫了步子,但下發文件不拖步子,文件批到基層具體實施人員手里,往往是今天到,明天必須有結果。讓人哭笑不得,不得不弄虛作假。
2、項目上的三級安全教育有待改進
國家制定的三級安全教育沒有錯,有固定的工人和固定的加工地點比較適合,到建筑行業不是很合適。例如一級教育要求公司級別對工人進行教育,建筑行業的特殊性在于他的工人的流動性和施工場地的不確定性。一個大的公司上百個項目,小的公司幾十個項目,要對新進場的工人進行三天的教育基本不可能,只能留于形式。按陜西省資料整編的要求,每個工人要建立三級教育的臺賬,資料做了不少,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建議不再設三級教育,把公司級教育下放到項目,二級實施集體教育,分別登記制證,行業通用,認真落實好安全技術交底和班前安全教育,讓工人真正知道自己工種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和自己當天崗位上的風險和規避風險的方法。把工地的安全員從辦公室的資料堆里解放出來,每天到施工現場檢查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因素,做到時時掌握施工現場的安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