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翠嬌
摘要:生態系統可以進行自我修復,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自行完成環境的修復工作。水土保持則有效發揮了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的作用,保證了綠色植被面積的日益擴大,在防治水土流失過程中起到了較大作用。進入新時代以來,治理水土流失應用自然力量,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不二選擇。本文重點研究了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生態修復;措施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同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由于大量不合理活動的出現,自然資源消耗日益嚴重,白白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平衡被打亂,生物多樣性得不到有效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日益減少,土地資源數量急劇萎縮,土地生產力倒退嚴重,表明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與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出現了較大矛盾,同時由于人類存在著大量不合理行為,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大力關注。由于破壞自然環境導致自然災害發生數量明顯增多,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一、我國水土流失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第一,我國每年水土流失面積居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多的國家。第二,我國水土流失量遠遠居于土地可以承受的土壤與水分流失量之上,土壤質量明顯下降,存在著嚴重的沙漠化現象。最近幾年,世界各國均出現了水土流失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加劇,生態環境發展舉步維艱。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政府為了保護自然環境,保障人民生活的長治久安,創建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積極引入各種方法應對水土流失問題,當前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較高成就。我國水土流失數量不斷減少,環境問題明顯好轉,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著水土流失問題,自全國范圍看,水土流失格局還沒有徹底改變,甚至有的地區一味強調經濟發展而大量消耗土地資源,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為了有效解決這一不足,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大力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人民群眾創建安全穩定的生活氛圍。
二、實施生態修復的主要方法
推行過程中要做到:第一,強調管理而非治理,要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防止人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第二,強調封山育林,并輔之種栽,防止人畜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第三,強調實際行動,各主管部門要真正行動,站在群眾角度替群眾著想。
(一)增加資金投入,引進新型投入方法
第一,制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施工時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視竣工驗收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在經濟建設中及時轉變思想,應用新型水土保持技術,保證經濟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共同進行。第二,不斷開拓資金來源,增加資金投入數量。政府與社會各個領域要主動投入大量資金,鼓勵民間資本涌入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當中,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
(二)大力開展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活動
自我國實際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假如25度以上的陡坡地不能順利完成退耕,那么水土流失狀況還會不斷蔓延。當前國家大力推行退耕還林政策,不但要求陡坡耕地必須退耕,而且還要保障群眾經濟收入不能減少。所以此項政策的實施為開展生態修復明確了方向,同時有力支持著生態修復的順利進行。一旦缺失了退耕還林政策,生態修復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三)積極宣傳,提高群眾思想境界
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該重點關注自然修復,并輔之以人工方法,才能有效應對水土流失問題,只有促使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但當前大量社會公眾還不能及時轉變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普及。因此政府部門還需加大宣傳力度,幫助人民群眾深入理解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的關系,主動參與到保護自然環境行列中,并及時傳播水土流失造成損失的案例,引導群眾對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關系形成正確認識,幫助群眾意識到開展生態修復的重要性,提高群眾保護環境的思想。
(四)生態修復不得脫離實際情況
開展生態修復離不開自然環境,因此還需關注自然環境的發展,要意識到開展生態修復不得脫離實際情況。首先要解決植物生長過程中水的問題,同時兼顧其他各種因素。不同地區擁有的生態修復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如南方地區,具有良好的水土條件,植物生長速度較快,生態修復短期內即可收到較好效果。但在北方地區,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在修復過程中則會面臨大量困難,由于降水量過少導致大量植物不能生長。所以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不能完成自我修復,必須要借助人力才能完成。
(五)制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創建水土保持生態系統
第一,制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考慮到全國各地均存在著水土流失問題與環境破壞問題,開展生態修復具有較高的必要性。各個地區可以結合水土保持規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促使生態修復內容不斷完善,制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第二,積極研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要想保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順利完成,必須擁有高超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當前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理論研究較多,但關于此方面的新型技術明顯不足,筆者認為可以結合當前研究成果,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標準,致力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力爭通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的目標。
(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
生態自我修復涉及林業生產與農業生產二個方面,首先要求群眾及時轉變傳統思想,要意識到粗放式農業生產模式已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必須要盡快實現精耕細作與規模化經營,大力開展綜合治理。在生態修復開展過程中,必須要盡快完成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工作,幫助當地人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切實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促使群眾生活穩定,不管采取哪種調整措施均需考慮農民的收入問題,不得出現強調生態修復而降低農民經濟收入的現象。所以在發展農業與林業時必須要引進先進措施,如發展林業過程中,假如必須封山,則需在山腳下進行,在地勢較低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以種植果樹為主,促使農業生產盡快轉型。
三、結語:
生態修復涉及大量內容,是當前人們關注的重點環境問題之一。歷經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當前我國生態修復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只有繼續開展研究與探索才能使其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一些地區實施收到了較好效果,不斷引入生態修復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主動保護自然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梁宗鎖, 左長清. 簡論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J]. 中國水土保持, 2003(4):12-13.
[2] 王志意, 張永江. 淺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生態自然修復[J]. 中國水土保持, 2003(9):15-16.
[3] 趙秉棟, 趙軍凱, 宮少燕. 論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