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起始年級為小學一年級,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使得小學中學九年英語教育的目標系統化,也為中小學課程銜接提供了整合的基礎,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也為根據銜接年段學生的心智條件如何進行銜接教學提供了指導,《標準》預留了合理的彈性空間,給蘇州地區各九年一貫制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目標、整合優勢資源,實行銜接教學的本土化運作提供了可能。
一、小學高年段(五六年級)學生的心智特點和學習現狀
心智,是個體賴以生存的必備工具,更是教育教學的必要基礎和重要依據。
筆者在小初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初期,組織中小學教師深入彼此課堂,課堂觀察中發現:小學生六年級的心智特點與七年級學生差距不大,但學習方式、學習習慣與中學生的存在較大的差異,六年級學生在學習領域(learning zone)表現為聽覺敏銳,模仿力、記憶力強,形象思維好;在表現領域(performance zone)表現為好奇、樂于模仿,想引起關注。
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1.以教師主導課堂為主,對知識的感性認知為主要認知方式;2.以聽讀看等形式為語言輸入形式,唱說演等為主要的輸出形式。3.以畫、抄寫、模仿范例寫等為主要的知識鞏固、檢測手段。
二、小學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現狀
兒童發展心理學相關理論認為,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心智技能的最佳發展期,如果教師了解學情,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會發展得更快。為了解六年級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習慣,我們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問卷人數100人,有效問卷100份)結果如下:
在課前,15%的學生不提前準備上課的材料,他們以老師進課堂為上課的開始;9.28%的學生沒有預習第二天的上課內容的習慣,不能帶著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在課中,7.22%的學生上課不能理解并執行老師的各種指令;課堂理解知識的方式,“聽”占54.64%,“看”占8.25%,“玩”占14.43%,“寫”僅占9.28%;20%的學生在老師要求下才記筆記;27.83%的學生沒有主動提出疑問的習慣;
在課后,36.62%的學生不復習課堂筆記;29.9%的學生認為作業速度更重要;9.27%的學生很少或從不在作業過程中思考“為什么(不)是這個答案”;32.3%的學生沒有“先復習后做作業”的習慣;8.24%的學生不在作業中圈畫“題眼”;9.28%的學生不做口頭作業;10.31%的學生沒有自默習慣;13.4%的學生沒有每天聽讀的習慣;18.56%的學生在碰到困難時,選擇借鑒同學的答案或者等待老師講解;
三、中學起始年級的習慣要求
結合《標準》要求和本區域小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筆者所在地區中學起始年級的英語學習習慣要求:1.在課前,做好心理準備,備好學習資料,預習新授課內容,以便迅速進入上課狀態。2.在課中,根據指令用英語做事情,得體、恰當地理解和運用交際功能;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習得知識。3.在課后,鞏固、運用知識;有良好的作業習慣;整合學習渠道和資源,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四、小初銜接高年段英語教學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小學階段兒童最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是建立勝任感和勤奮感,如果在上學過程中兒童體驗到的成功多于失敗,就會發展出勤奮和相信自己能勝任學習、 生活的品質,反之則會發展出自卑自貶的性格。因此,很有必要幫助小學六年級畢業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激發內能,學會有效學習、高效學習。鑒于小學六年級的心智發展水平已經相當接近七年級學生,小學高年段英語教學中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1.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對于學生如何預習給予指導,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作業要具備可評價性,并及時檢查;教會學生分辨出新知識,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學情有預設,對學生新知識掌握程度有一定預期。
2.幫助學生養成有效聽課的習慣。培養學生上課思考的習慣,可以采用提示、觀察、發現、分析等方法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對比、總結等高階思維能力,而不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抓住時機,有意識組織、幫助學生參與到上述過程之中,以使他們在科學的思維方法上得到鍛煉。“發現導向”(discovery orientation),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環節提問、頓悟。讓學生學會概括,有助于他們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抓住重點、調整學習方式,在汲取知識過程中,提取信息,突出重點。自編課堂練習有梯度,引導學生分析“是什么”,“為什么”,“為什么不是什么”;課堂反饋、檢測中適度增加學生筆頭輸出的比例,培養書寫速度和正確率,多種方式呈現語言習得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效果。
3.引導學生養成課后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小學生已有學習母語的經驗,抽象思維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具備一定自覺接受、儲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因此,應鼓勵學生調動更多非智力因素促進英語的學習,完成從興趣到習慣,從外驅力到內驅力的轉變。
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在課后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做好復習作業,養成自默過關、自主糾錯、積累整理等習慣。重視口頭作業,養成聽讀的習慣;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如書寫工整、圈畫“題眼”等。養成多渠道自主浸潤學習的習慣,如課外利用媒體、英文報紙等進行閱讀,觀看影視歌曲等。
五、研究的不足之處和未來展望
本次研究僅基于筆者所在區域進行,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部分學困生的習慣養成和糾正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并且在今后幾年的研究中不斷改進方法,以促使小學畢業生能夠快速度過升入初中后的適應期,提高學生整體英語學習的水平。
【作者簡介】王偉,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