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狀態是導致事故發生的最直接原因,也占據最核心的地位。人是有思想和情緒的自由個體,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情緒下所作出的反應有可能大相徑庭。人在無約束的情況下的行為作用在固定的工藝、設備上時,會對其后續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限制人的行為的自由度是控制不安全行為的最有力方法。
關鍵詞:安全管理;危化品棧臺;實踐
1 引言
以事故頻發傾向論和海因里希因果連鎖論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論誕生于20世紀初,這兩個理論重點研究了人在事故發生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將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歸咎于人的自身缺陷或行為。
2 危化品裝卸危險性分析
2.1 人的不安全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是誘發事故的主要因素。統計數據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事故發生率占77%以上,事故傷亡發生率占70%以上。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分為有意的不安全行為和無意的不安全行為。有意的不安全行為通常指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和違反勞動紀律的“三違”行為,例如:未經許可操作設備;使用有缺陷的設備;未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等。無意的不安全行為通常由于外部信息錯誤、人體生理和心理狀態不良、知識和經驗缺乏等導致的不安全行為。在裝卸作業中,無論是有意的不安全行為,還是無意的不安全行為,均應作為作業風險進行辨識。
2.2 作業環境的復雜性
裝卸作業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一方面,設備化工危險品的復雜多樣性,要求不同類型的裝卸設備設施及工藝條件;另一方面,儲運產品種類及數量隨市場需求的變化決定了危化品儲存、裝卸經常需要根據市場更換儲存物質、裝卸工藝。這方面對于商用企業特別明顯,經常會因為業務經營的需要而對工藝、設備設施等進行變更。危險化學品的泄漏及安全設施的故障等,從而成為危險化學品裝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2.3 貨物本身的危險性
危險化學品貨物種類繁多,大部分具有毒性、易燃易爆性和易揮發性等危險性,存在人員中毒窒息、火災爆炸等風險。此外,設備設施性能與一些高硫、高凝點、高黏度油品的特性不匹配,也成為設備設施故障、損壞的主要原因。
3 棧臺安全管理措施
3.1 物的不安全狀態控制
參照能量意外釋放理論的研究成果,在實踐過程中,分兩步對物的不安全狀態進行控制。將棧臺中所有的物按照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的標準分為兩類:①具有能量的或危險的物質,其危險性來源于物質本身的性質;②限制或保護第一類物質能量、危險不發生意外釋放的物質。
第一類物質是生產作業過程中必須的物料或在裝置設計過程中就已經存在的,其危險性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只能在項目設計階段盡可能減少其危險能量的存在,而在生產運行階段對于此類物質的危險性消除或減少可能性幾乎沒有。
第二類物質是為了避免第一類物質的能量意外釋放而配套的保護性或限制性物質,其狀態的完好性能夠直接決定第一類物質的能量是否外放。依據上述規律,在生產運行過程中,裝卸棧臺重點對第二類物質的完好性和功能性進行控制。嚴格參照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對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進行檢定,堅決杜絕超期服役的情況發生。對棧臺人體靜電消除器、車輛靜電消除器、專用靜電消除裝置、靜電接地網、防雷接地網、車輛靜電連接線、設備靜電跨接線等進行布設,定期對靜電阻值進行檢查,定期對靜電消除設施完好性進行檢查。進入棧臺作業一律使用防爆工具。根據《移動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等規范要求,對物料運輸車輛車體外觀、車輛標識、安全附件、緊急切斷裝置、應急處理設備、壓力槽車殘余壓力、介質等進行嚴格檢查,禁止不符合要求的車輛裝卸車。
3.2 空間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化工企業液體產品裝卸車棧臺,在設計階段對棧臺的平面空間管理主要是指依據《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石油化工企業防火設計規范》《石油化工儲運系統罐區設計規范》及《石油庫設計規范》等規范的相關條款,對安全距離和鶴位布設距離進行規劃、設計。棧臺的平面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3.2.1 劃分科學合理的功能區域
將棧臺劃分為檢車區、備車區、裝卸區等多個不同的、功能單一的區域,保障不同區域間的作業不發生交叉,在不同的區域內針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和消除。
3.2.2 制定高效、順暢的行車路線
棧臺作業的每一臺槽車均是1個移動的危險源,其危險來源不僅是其充裝的物料,而且來源于車輛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動能。在棧臺管理中我們創造性地定義了全作業流程車輛行車管理的方式,棧臺操作人員必須在當前行駛或過衡車輛完成全作業后方可指揮下一車輛在棧臺行駛,大幅降低多輛車輛同時在棧臺行駛帶來的安全隱患。全作業完成指以下5種情況:
①作業車輛進入棧臺,檢車、過衡完成,進入相應鶴位;車輛熄火、鑰匙懸掛于路錐、阻車器安放完成;②作業車輛進入棧臺,檢車、過衡完成,進入備車區,車輛熄火;③作業車輛裝、卸車完畢,過衡完成,駛離裝卸棧臺區域;④作業車輛從備車區駛出,進入相應鶴位;車輛熄火、鑰匙懸掛于路錐、阻車器安放完成;⑤外部車輛進入棧臺,過衡完成,駛離裝卸棧臺區域。
3.3 立體空間管理
立體空間管理指在縱向空間內作業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限制存在相對高差的高處作業及同一縱向投影面積內的交叉作業,避免因高度差產生的勢能對人員和設施造成意外傷害。
3.4 人員管理制度的建立
首先人員的安全管理,除依靠標準化作業票硬性規范人員的行為外,還應當將人員的技能培訓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從人的內在來提高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水平。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員運行制度,使人員盡可能地脫離危險環境,也是人員安全管理的重點。其次在班組中設置操作工兼職安全員,由專業的人員對兼職安全員進行專門的安全知識、技能培訓,使其具備較高的理論基礎。同時兼職安全員又是最基層的操作人員,在參與班組的正常生產工作中更容易接觸到具體的生產問題。
3.5 人員教育方面
在對人員的安全教育方面,采取技能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讓員工建立起一種思維模式:安全并不只是一種生硬的技術,它更是一種道德,也是一種情感。具體做法有:
①在每周固定一次的班組安全教育活動中,必須加入安全技能的講解與培訓內容;②在工作和學習中融入職業道德基本概念和自身修養的培養、提高,討論在工作中應當注意的事項和問題,不做違反職業道德的事情,不因違反職業道德而造成人身傷害;③技能培訓。在崗期間,每位操作人員除法定取證培訓外,每年度都要接受公司內部組織的技能培訓和考核。通過技能培訓,提升員工崗位操作能力,進一步確保崗位操作的規范性、安全性;④安全培訓室建立。安全和操作技能培訓室,室內放置庫區生產和安全操作所需的泵、閥、罐等設備及各種檢測儀器儀表、消防安全防護器材等實物及模型,并配置使用說明及安全操作的圖冊、視頻影像講解,員工可以在此詳細、直觀地了解設備內部構造、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操作和設備管理、消防安全、個人防護等基礎知識。
3.6 應急預案編制及演練
重視預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經常性進行應急演練,提升應急技能。針對作業過程中的碼頭碰撞、人員落水、火災及爆炸等主要風險,中化興中公司制定對應的專項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并做到經常性演練。在預案編制(修訂)過程中,采用“討論-修訂-演練-討論-修訂”的循環模式,預案所涉及的部門、科室、崗位均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對預案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并通過驗證性演練檢驗其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最后經多次總結完善后方可發布實施。
例如:2015年,某公司在2016年開展的各類應急演練就有184次,其中以科室和生產班組為單位的現場處置方案演練達到170余次。通過演練總結,檢驗各項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整體應急能力,提高裝卸臺的使用技術以及應對各類危險事故發生的預制措施,以提高裝卸臺的安全管理,保證人員的人身安全。
4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信息化建設,引入三維全信息系統和數字化應急預案等信息系統,提升危險化學品裝卸臺生產的安全性。因此物的狀態和人的行為都是顯性的存在,可以用強制性手段進行干預。提升和改善人的認知能力、知識技能等缺陷是降低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根本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童村.抗菌素工業生產中防止染菌的回顧與前瞻[J].醫藥工業,1978(12):1.
[2]PerlmanD:Stimulation of innavation in fermentation industry[J].Annual Reports on Fermentation Processes, 1979(3):1-4.
[3]卜全民,童星.危險化學品的安全儲存研究[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3(12):73-75.
作者簡介:
田野(1991- ),男,漢族,陜西渭南人,學歷:本科,職稱: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危化品儲運安全環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