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偉
摘 要:隨著城市中心區域的擴大,原本處于市區邊緣的省道公路逐漸沒入市中心范圍,大型重載貨車穿越市區既影響周邊相接市政道路的使用壽命,又對沿線居民及行人產生一定交通安全隱患,所以部分省級道路改造為市政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配合環城公路線路的建設,原省道改造也隨之進行。某一省道由公路部門進行改造后,未配套非機動車及人行設施,同時沿線并未設置相應管線設施,下面針對這一情況對該工程進行分析,理清設計思路。
關鍵詞:公路改造配套設計;勘察;平縱橫設計 ;海綿城市排水理念 ;配套綠化設計
省道由公路部門進行拓寬改造后,作為機動車道使用,其后根據規劃設計道路配套工程,包括機非分隔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相較于新建道路,改造道路有更多限制條件及必須權衡的要點,在與機動車道良好銜接的同時,還必須補足機動車道所不具備的其他道路功能,使道路正常平穩運行。這需要對現狀情況做大量細致文檔調查及現場勘察,做足功課,才能確定較好的方案設計,使配套工程與現有道路嚴絲合縫,不致出現偏差。
一、道路勘察
路全長約3300km,起點為南外環路,終點為在建環城道路,道路兩側為廠區、村鎮、林地、泄洪邊溝,工廠主營鋼材水泥木方等建筑材料,重載交通量非常大,車輛出入頻繁,堵車現象嚴重;村莊周邊坑洼起伏,雨季積水嚴重,非機動車出行的居民無安全通行環境,經常被迫與大車搶行搶道;泄洪邊溝蘆葦密布,為出行方面,部分邊溝被人為分段填埋,排水不暢。沿線廠房、村莊、林地、邊溝橋涵等需大量拆遷,拆遷后地形會有較大改變,且影響道路路口開口位置,需進一步探查紅線范圍外地形路口,并向沿線居民詢問建筑物歷史及通行方式。
在對現場情況進行踏勘后,組織測繪人員進行了地坪測量,預估拆遷后地形,并對村口、大型廠區、規劃預建項目、現有公共設施、現狀道路交叉口、排水管線情況進行了重點測量,在測量進行時,遇現狀行車道外側正在進行電力排管頂管施工,占據了規劃管線位置,詢問現場施工人員,得知該電力管線為沿線村莊取暖用電,由于需求較迫切,無法等待該路配套設施實施后再施工。與規劃道路高程比較后,發現電纜井蓋頂高高于規劃非機動車道15-20cm,且位于非機動車道中心位置,在配套工程實施時需調整井蓋高。邊溝內遍布蘆葦,結合測算的淤泥深度,確定該處需清表0.6m,滿足路床處理要求。
通過對現場的勘測,確定了工作的基本思路,滿足與機動車道銜接的同時,考慮對現狀情況的處理和糾偏,以便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確定下一步工作。
二、道路結構設計及平縱橫設計
(一)道路結構設計
對道路機動車流量進行分析,進行交通量預測,通過對趨勢型及誘增型交通量預測,可以得出擬建道路預測特征年道路機動車總流量如下表:
基于交通量預測及地勘報告的分析,結合道路兩側建筑物性質,與附近已通車道路作為參照比較,由于交通擁堵,重型車輛搶占車道,反復啟動剎車、導致路面磨損非常嚴重,部分區域甚至已出現坑洼,結合該現狀,本工程兩側廠區重型車輛必然會在非機動車道行駛和駐車,不應拘泥于非機動車道這個稱呼,為保證道路使用壽命,非機動車道結構在此情況下需加強。
(二)道路平縱橫設計
該路機動車道已由公路部門進行設計,現需在機動車道外側設置配套機非分隔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除起終點外,沿線與9個規劃道路相交,不設置平曲線。道路標高、豎曲線半徑需與公路部門設計一致,路口及開口處理處理應考慮兩方的實施范圍及施工效果。機非分隔帶綠化考慮采用下凹式綠地實現部分雨水消納功能。
機動車道為公路性質,道路普遍比兩側地面高,為減少填土土方,非機動車道橫坡采用直線坡,坡度為2.0%,總體布置為:4.5m綠化帶采用單向直線坡,坡度為1.5%,坡向道路外側;非機動車道采用單向直線坡,坡度為2%,坡向道路外側;人行道采用單向直線坡,坡度為1.0%,坡向道路內側。
非機動車道設計標高以機動車道高邊標高為準(公路部門提供),按2.0%直線坡推算機動車道底邊高程,然后再按道路設計橫坡推算綠化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標高,若機動車道底邊高程與推算后設計高程有偏差,加寬段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外邊、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及道路交叉口接順,綠化帶、非機動車道坡度應坡向道路外側,不能形成反坡。
三、排水設計理念
排水建設對城市道路建設工程的雨水管理要求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深入落實,原有的排水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城市排水從“快”排轉到“滲、滯、蓄、凈、用、排”,通過工程綜合措施減輕面源污染。[1]充分利用道路兩側現有耕地林地及綠地,結合機非分隔帶綠化帶,采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場地內雨水進行就地控制,將一定量的雨水控制在場地內;采用雨水管道系統,對超出場地內就地控制能力的雨水徑流進行排放;充分利用地表的自然漫流進行排水,構建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與雨水管渠系統相結合成“雙排水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即利用地表進行自然漫流排水的系統,用以輸送超出管道應對能力的雨水徑流。[2]
除設計常規雨水管道外,還通過實施初期雨水收集過濾、溢流式收水井、下凹式綠地、高低路緣石等措施,可以在不增大排水管徑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收納雨水。
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氣中的大量酸性氣體、汽車尾氣、工廠廢氣等污染性氣體,降落地面后,沖刷瀝青混凝土道路等,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質,經雨水管直排入河道,給水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所以初期雨水先進入設置在機動車道低邊的污水收水井內,待雨水水量增大,雨水漫流過低路緣石頂,經過綠化帶邊緣鋪設的礫石消能,進入下凹式綠化帶,雨水在綠化帶下凹區域滯留,下滲至綠化帶土層內及礫石層儲存,當含水量過多時通過溢流井進入雨水收水井排出。
四 、配套綠化設計
結合本工程排水理念,綠化帶采用了下凹式設計,承擔部分消納雨水的功能,為滲透凈化雨水,以往設計多選擇耐水濕草本植物,雖增強了耐水濕效果,卻降低了植物多樣性和其他生態功能,植物設計也容易偏向于控制雨洪目標,弱化了植物的造景功能。[3]本工程排水措施較靈活,使下凹式綠地不會變成積水池,積水時間較短,可不局限于僅選擇耐水濕樹種作為綠化植物,為保證綠化帶景觀效果,考慮低維護需求,采用耐鹽堿、耐濕、耐旱的本地鄉土植物白蠟作為主要樹種,組團種植較耐水濕的花灌木紫薇、木槿、金銀木,形成綠籬增加道路綠量,實現雨水冠層滯留,樹下采用菖蒲、鳶尾、狼尾草、細葉芒、結縷草等覆蓋土表,實現表土加固和根系滯留,使該綠化帶起到凈化雨水、遲滯水流的作用。整體喬、灌、地被相結合,層次錯落、色彩豐富、季相變化,為城市提供綠色生態服務的良好效果。
五、結語:
該工程細節要求較高,設計標高、豎曲線半徑、路口處理、綠化樹種、甚至路緣石處理等均會導致道路排水設施的使用效果,均應在各專業設計時綜合考慮。與公路部門進行對接是本工程設計的基礎,根據資料建立配套工程整體設計方案,充分發揮各專業特點,使之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為工程的建設增值。
參考文獻:
[1]趙江.《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內澇防治探索-以鎮江市為例》[J]園林.2015,07期:26-31
[2]王召森.《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工程規劃設計變革探索》[J].城市交通,2017,06期:13-19
[3]王思思,吳文洪.《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的植物選擇與設計》[J]園林.2015,07期: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