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見偉
摘 要: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系日益完善,為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對會計準則以及稅法法規以經濟實踐為基準進行了一定的優化調整,對企業會計收益以及企業所得稅皆產生了一定影響。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對此本文將對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原因進行深入試析,以探求最佳的選擇模式。
關鍵詞:企業會計;稅務會計;分離;原因;模式選擇
當前,在會計體系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逐漸成為會計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在會計實務中為統一狀態,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統一狀態下的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對稅收的監管產生了一定影響,整體而言,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于是兩者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出現了分離。筆者將從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別、分離原因以及模式選擇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為推動會計的發展出一份力。
一、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的差別
企業會計主要是一種通過對企業得失進行分析,改善經營管理方式,進而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活動,同時企業會計能夠對企業資金的應用、來源以及成本支出進行核算與監督,其具體內容會隨著企業性質以及業務狀況發生一定的轉變,而稅務會計主要是一種稅務安排、核算以及納稅申報的會計系統,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稅務會計是財務管理會計的一種自然延伸,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企業的稅務會計并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延伸性會計系統。此外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別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標主體的差異,企業會計的目標在于給予企業經營者或實際決策者參考信息,主要針對的是企業內部,而稅務會計的目標在于給予財政收入一定的保障,主要針對的是國家和社會。二是法律依據的差異,企業會計在執行過程中主要依據是國家財政部門發布,以會計準則為基礎的會計法規和部門規章等。而稅務會計在執行過程中主要依據是國家稅法和稅務規章制度,正是因為兩者法律依據的差異,使得兩者的核算計量方式也有所差異,比如同定資產折舊方面,企業會計主要采用的是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以及年限總和法為主的加速折舊方法,而稅務會計的折舊方法,需按照稅法規定的方法進行,除企業會計使用的方法外,在符合特定條件時,還允許采取一次性折舊(稅前扣除)等一些特殊方法。
二、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原因
從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可以看出兩者的分離是一種必然。然而,真正導致兩者分離的原因,還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制度差異性的增大
受到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影響,我國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當前,企業在納稅時的依據為企業財務報表、賬簿,但是由于部分會計工作人員在進行納稅申報時,對稅務會計系統缺乏完整的概念理解,使得稅務會計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企業會計的附屬,進而導致不僅稅務會計自身的功能無法完全發揮,還使企業會計的發揮受到一定的約束與牽制,整體而言,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合一對兩者都有不利影響,對此將兩者獨立運行,不僅能讓兩者的實際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還減少兩者在的執行過程中產生的矛盾。
(二)稅制完善的必然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實踐運營的過程中,對財務會計及稅務會計的掌握日益熟練,但是能夠熟練賬務這兩點的工作人員占比依舊較少。為企業對納稅義務的履行更為科學化,隨著國家對稅收立法的不斷進展,進一步促使稅務會計從企業會計中分離出來。企業會計與實務會計的分離,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會計實際工作的復雜性,還對企業納稅工作的科學性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整體而言,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是稅務制度不斷完善的必然選擇,兩者的分離不僅能夠使企業會計得到良好的發揮,稅法的執行效果也得到了不錯的提升。
(三)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
一般而言,企業的財務管理主要包括籌資、投資、資金管理以及利潤分配四個方面,其中企業納稅管理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在企業籌資環節,籌資費用稅前與稅后的列支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在實際操作前必須要準備好更具科學性的方案。同時納稅環節還對企業財務工作的進展情況有著重要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設立稅務會計,以此為財務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支持。整體而言,為加強對財務的管理,企業應對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別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分離兩者來實現財務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模式與選擇
現今,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模式主要有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以投資者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模式,這類模式在英美國家較為流行,其主張的是將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完全分離開來,這種方式在企業經營過程最明顯的優勢:通過將會計與稅法完全分離的方式,讓企業投資者得到企業會計更為完善的服務,同時納稅者也能得到稅務會計良好的服務。其優點:在這種模式背景下,企業能夠以自身的實際需求為依據,針對性的展開具體工作,進而避免所獲取的信息出現扭曲或是不對稱的情況出現。其缺點:該模式下企業會計以公認會計原則為參考,使得企業會計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法律的約束,而實際的稅務會計工作應嚴格按照稅法規定進行,對此,企業在運行這一模式時,需要制定兩套相應的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會計的成本。
二是以企業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模式,相對而言這種模式的應用范圍更廣,比較常見的國家是日本,其主張的是將財稅混合起來,在應用這種模式時,需要對其協調性加以重視,同時在展開相關工作時也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來進行,主要優勢在于實用性更強,缺點同以投資者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模式差不多,財務成本有所增加。三是以政府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模式,采用該模式的財務工作主要以稅法為依據,相比于以投資者為導向的稅務會計模式而言,在實際工作中不需要制定兩套會計制度,優勢在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財務支出,缺點在于稅務會計模式以政府為主導,使企業在自主權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時在國際經濟競爭中也會面臨較多的困難。
針對我國會計模式的選擇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經濟的發展需將市場經濟所擁有的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此,就要求所采用的會計模式不僅要服務于投資者還要對國家的宏觀調控服務,同時隨著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經濟占比不斷增大,以投資者為導向的會計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適應當下的發展需求,隨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等的不斷修訂,使會計準則擁有了與稅收法規相應的法律地位,綜合性考量我同采取的會計模式應以企業導向為主,更能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采用該模式時,在實際工作中應更多注重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協調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稅收立法的進展,企業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成為一種必然,其主要影響因素在于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所依賴的制度存在的差異性日漸增大,應時代的要求,稅制的完善,使得兩者合一的方式無法順應當下的發展需求,企業財務管理要求的增加,需要通過兩者的分離實現效益的提高。同時,受到社會環境以及企業本身性質的不同,企業在選擇會計模式時,應站在促進企業持續性發展,推動國家經濟體制完善的角度進行。
參考文獻:
[1]田意穎.分析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原因及模式選擇[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23):10-11
[2]王佳輝.淺析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以及對策[J].納稅,2018(16):66
[3]臧桐桐.淺析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問題[J].現代商業,2017(33):152-153
『4]郭娟.企業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的原因及模式選擇『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7( 1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