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爍琦
摘 要:隨著保險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保險業正在被新興技術重新塑造,保險創新產品也隨之增加。相互保便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對于相互保險的創新。本文通過對相互保事件進行梳理,同時將其與相互保險與重疾險進行對比,分析我國保險產品創新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主體提出建議。
關鍵詞:相互保;互聯網;保險創新
一、引言
2018年10月16日,螞蟻保險聯合信美人壽通過支付寶平臺推出一款重大疾病保障產品——相互保。1 1月27日,信美人壽因在銷售過程中涉嫌存在違規問題被監管部門約談,并退出相互保的銷售;同時,合作方螞蟻金服稱因信美人壽的退出,將把“相互保”由保險產品調整為網絡互助計劃“相互保”繼續在支付寶螞蟻保險平臺進行銷售。2019年4月12日,銀保監會發文對信美人壽涉嫌違法案進行處罰,相互保事件最終落幕。
相互保因其準入門檻低;投保、退保操作便捷;相互保管理費低、管理透明度高且費用賠付率高等優勢,上線僅僅41天就吸引了2000萬人加入,在社會各界受到了廣泛的討論。相互保誕生于互聯網平臺,采用了保險+互助的新型運營模式。從保險產品創新、保險公司運營模式、提高公眾保障水平及推動保險普及的角度看,相互保提供了不同于傳統保險產品的創新價值和社會意義。
支付寶平臺依靠相互保聚集大量客戶資源及資金,并將聚集的資金投入其投資業務中,獲得高額收益。這種商業模式觸動了傳統商業保險公司的根本利益,對我國保險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權益投資不景氣、信用風險違約高發、中美貿易摩擦、匯率波動加大、保險創新監管政策不完善等多重變量的影響下,過度創新可能會產生新的系統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及市場風險等。
二、相互保現存問題分析
(一)與相互保險比較
相比于傳統壽險產品,相互保采用的是事后分攤制,不需要提前支付保費,只有當成員患病需要領取保障金時才參與費用分攤,可以一次性領取10萬或者30萬保障金。所謂“0元加入”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得到保障,而是分攤的具體金額事先無法確定,取決于在一定賠付時期內罹患重大疾病需要賠付的成員的數量。
在傳統商業保險中,隨著年齡的增加,面臨的風險是增加的,所需要繳納的保費也是增加的。相互保險的前提是被保險人面臨的風險是同質的,即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的程度,繳納保費的金額,賠付的金額是相似的。相互保采用了相互保險機制,但是未考慮到參加相互保的成員不是面臨同質風險的前提,這是不合理的。相互保的成員年齡限制是從0歲到60周歲,年少者,即面臨較低風險的成員加入相互保要比年長者,即面臨較大風險的成員承擔更多的分攤費用,這樣導致年長者更愿意參加,而使得年少者的退出。具有較大風險的個體更愿意參加相互保導致風險的更多聚集,為了保證盈利只能提高保費,從而迫使較小風險的個體退出,形成惡性循環。沒有對同質風險進行細分和準確的度量,是相互保相較于傳統商業保險最大的問題。
(二)與重疾險比較
根據相互保準入規則,40周歲以下的被保險人,最大賠償限額為30萬,而40周歲至60周歲的被保險人,最大賠償限額為10萬。在現實中重大疾病呈現出“三高一低”的趨勢,即發病率高、治療費用高、治愈率高以及發病年齡低。數據顯示,在國內癌癥治療平均費用為50萬元至60萬元,全國因病返貧占貧困人口42%以上,也就是說當面臨治療費用過高時,相互保并不能提供足額保障,保障水平相對較低。
相互保的參加年齡為30天到60周歲,在60歲后強制退出,而根據《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 2006-2010)》數據顯示,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遞增而不斷升高,在60歲之后,由于退休的原因導致收入的減少,在面臨更大風險時得不到保障。
相互保通過芝麻信用以及通過限制保額等方式對風險進行控制。但是投保和理賠流程都是由消費者自主操作,簡單的操作會帶來投機行為的出現,造成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發生.
三、對策建議
(一)針對監管機構
相互保在國內的保險創新領域是一個新生事物,無論是在產品設計、條款設計、運營模式、銷售模式以及費率厘定等方面給予思路。但是通過相互保時問可以看出,國家關于保險產品創新的監管政策不夠完善,監管者缺乏相應的監管依據:同時,可以看出監管部門為了確保金融環境的安全和保險市場的穩健運行,允許適當創新,但是不允許過度創新。隨著科技的進步,保險創新勢在必行,為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平衡效率與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監管部門應加快有針對性的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為保險產品創新的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和思路。
(二)針對保險機構
“互聯網+”“大數據”“場景保險”等新型行業發展導向因素與傳統保險產品的結合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因素,保險公司應當加大對于保險科技的運用與結合。經過調查,加入相互寶的2000萬人中,有63. 5%從未購買過任何重疾險產品,我國重疾險的巨大需求缺口以及對現有保險產品的開發不充分的問題也是保險公司需要努力的方向,保險姓保,保險的本質是提供保障,只有保險公司回歸初心,才能推動我國保險業持續健康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l]胡蓉.“相互保”為什么是個壞創新[N].深圳商報,2018-11-29(AOI).
[2]宋占軍.“相互保”靠譜嗎?[J].金融博覽(財富),2018(11):61-63.
[3]郭金龍.“相互保”緣何迅速走紅?[N].中國經營報.2018-11-05(E03).
[4]羅志華.大病“相互保”潛在風險不應忽視[N].中國商報.2018-10-26(P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