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敬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觀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課改要求教師貫徹三維教學目標,把教學有效性落實到位。那么,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筆者從四個方面對新課改背景下有效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八年級信息技術;全面備課;精選內容;靈活方法;多元評價
根據廈門市教育局2019年5月公布的新中考方案,從2018年秋季入學初一學生開始,信息技術將以無紙化形式組織市統考。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初中階段必修課程,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考試壓力的促動,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有效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而且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遷移作用。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單方面掌握理論知識形成短時記憶、把信息技術課堂當成娛樂性學習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低效甚至無效。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筆者以自身八年級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為出發點,從“全面有效備課、精選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法、實施多元評價”四個方面入手,對提高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全面有效備課,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
備課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只有全面有效的備課,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針對性,并為預設的教學目標提供良好的保障。目前,由于教師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把教材與上機操作當成千篇一律的教學資源,以傳授教材內容并通過上機實際操作為主要出發點,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有保證動手操作的主體性,但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出現脫節現象。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需求,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有效的備課。
筆者在進行《優化計算機》備課環節,考慮到初中生對事物存在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再加上每個同學的計算機使用操作能力參差不齊,因此,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設置了個性化的教學目標。首先,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計算機軟硬件的關系,掌握應用軟件的安裝和卸載方法,筆者就將軟硬件的關系類比人的身體與靈魂的關系,相比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學生在形象的比喻中,更容易掌握知識與技能;其次,過程與方法方面以學生自主探究與動手操作為主要導向展開教學,筆者提出電腦運行緩慢的問題,期待同學思考如何有效優化計算機,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優化,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互相協作,一起動手實踐,在做中學,實現主動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教學設計;最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以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為主,并使學生體會信息技術學習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問題,也學會和同學互相協作,有效實現教學過程的德育滲透。
二、精選教學內容,把握課程核心價值
教學內容作為知識的載體,是學生知識能力與核心素養培養的依據。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在教學內容方面選擇上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往往不能實現有針對性地實施,使得信息技術教學出現泛化現象,學科的特點不能真正地發揮出來,導致信息技術課程喪失了本該有的教育價值。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其他學科知識作為輔助,滲透于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僅實現系統化的教學過程,而且使學生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從而達到學生綜合性素質的提升。
筆者在進行《網絡學習與生活》教學中,嘗試結合鼓浪嶼周末兩日游的旅行計劃制定任務,精選幾個關鍵步驟展開教學內容。首先明確信息技術的本位價值,然后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導向,組織學生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主題式”知識網絡學習,讓學生體會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意義。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信息獲取、加工、應用的過程,使信息技術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從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整個教學過程通過精選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興趣高昂地完成學習任務,自由分組,充分利用各自的學科特長,優勢互補,深刻體會課程的核心價值,有效實現快樂學習。
三、靈活教學方法,優化教與學的過程
教學方法作為教學活動實施的基本手段,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很多,如: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游戲教學法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與課程的具體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在進行《網站的規劃與設計》教學中,首先通過展示優秀網站的設計案例,給學生以視覺沖擊,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自主學習法,由學生自主學習后,主動介紹網站規劃的基本過程,形成初步的表象認識,再由教師給定主題,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自由組合成八個小組,讓學生結合實例,創建自己的網站,最后通過學生的展示,及時表揚有點并點評不足,必要時,進行個別指導的方式,優化了教與學的過程,完善了課堂活動,并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組合,豐富了課堂的組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實施多元評價,發揮評價積極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觀,要求教師不能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基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多元評價的方式在這一學科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要不斷地轉變單一評價方式,把從“教師評”轉化為“教師評、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等多元的評價方式,使教學評價在教學實踐中真正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進行《網絡安全與網絡道德》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網絡安全的認識,使學生養成合法、科學的使用網絡習慣,筆者先引導學生通過對視頻和資料進行分析,并在練習中進一步深入體會。接著,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最后選派代表上臺分享各小組的分析結果,筆者及時進行表揚與補充。最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學生對學習情況與表現情況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多元評價的方式,從多維視角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從而使多元評價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正因為八年級信息技術的教學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更應該要全面考慮每個環節的設計,使教與學達到有機統一,并實現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與學科素養的培養,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瓊.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9(3):93-95.
[2]楊玲.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09(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