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化運動以后,提倡新思想與新文化成為一種風氣,中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中文也潛移默化地被英文影響著。看過余光中先生的《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之后,了解到中文西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文的傳統結構甚至已經被破壞。我們在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只關注學到了什么,更應該了解失去了什么,所以筆者對中文的規范方式展開了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中文西化;英漢翻譯;余光中;中文規范
在看過余光中先生的《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之后,了解到中文已經或多或少地脫離了它的“常態”,經過逐步地“變態”,現今已經有了一種“病態”的趨勢。所以由此展開了對如何尋找中文的“最佳狀態”的探索:
一、優秀的“變態”必須保存
余光中先生提到中文“常態”的特點是它包含有簡潔生動的措辭,靈活多變的句式以及錯落有致的音調。在中文中,成語的地位“舉足輕重”,從文化層面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有著固定的結構形式,有些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從美學層面來講,成語字義對稱,平仄協調,朗朗上口。所以說成語保留下來的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二、合理的“常態”不能丟棄
(一)動詞性思維的保留
我們常說,英語是“靜止的”,中文是“運動的”。英文善用名詞,習慣把簡單的單音節動詞變成含有抽象名詞的片詞,所以便有了“簡單動詞=萬能動詞+抽象名詞”(eg:press = apply pressure)的結構。中文善用動詞,在英譯漢時,我們常把英語中的名詞轉譯為漢語中的動詞,所以如果在表達“試驗”時,用“進行試驗”,在說“貢獻”時用了“做出貢獻”,顯示出來的不是西化和洋氣,而是做作和笨重。
(二)去“學術化”
這里所謂的“去學術化”其實是當下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的“偽術語”,現今人們有意無意地喜歡用一些“學術化”的抽象名詞,用“知名度”來代替“名氣”,用“可讀性”形容文章“好看”,用“前瞻性”來代指“有遠見”,顯得刻意不自然,不如用原汁原味表達方法來的更直接,更曉暢。
(三)理清邏輯關系
連詞:英文中習慣用“and”連接詞性相同的字眼,而中文卻少用“和”作此用,兩字詞像是“你我”,多字詞并列的像是“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有時用了反倒奇怪。
介詞:英文中的介詞可以把及物動詞變為不及物動詞,而在中文中,少用介詞甚至不用介詞也可以表清邏輯關系。“關于……故事”,“有關……的會議”中的“關于”,“有關”屬于濫用,完全無用。
關聯詞:英文善用關聯詞來厘清文本,句段的邏輯關系,而中文并非如此。從古文中便可看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無表達因果的關聯詞卻表意清晰,有些只能用來修飾動詞不能當做主詞的詞組若是刪掉關聯詞反而會更加明晰。(例:“由于他的家境不好,使得他只能輟學。”可以換成“他家境不好,只能輟學。”)
三、過度的“變態”不可取
英文中的形容詞后綴有很多,“-tive”,“-able”,“-ical”,“-ous”等等。而翻譯過來中文講,只有“的”與之對應,所以萬不可遇到形容詞就交給“的”來處理,這樣真的會造成語句啰嗦冗長,虛詞太多。除此之外,現在常出現的諸如用“熱情很高”來說“熱情”,用“難度很高”來代“很難”的用法,對所表內容沒有任何影響的同時反而繞了彎路,而且,現今在原來可用主動語氣的場合會改用被動語氣,方法生硬,表達也不自然。
四、適度的“變態”才是“常態”
“簡單”是英語最大的優勢,體現最為明顯的是簡稱,一般選用首字母縮略成字母來規避單詞過長的表達,常見的有NBA、FIFA、GDP、CPI等等。在快節奏發展的當下,這樣的表述確實省了很多事,而這也確實是能夠促進中文更快地走向全球化的一個辦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說到USB大家一下子就反應過來它是什么,在腦子里也很快地有了圖案,但提到“通用串行總線”可能大家都會比較迷惑它的含義。再說由它發展過來的“U盤”(USB flash disk)這樣的表達豈不比“USB移動存儲設備”要好太多?所以說中文適當引用英文來便利本語的表達方式是值得借鑒的。
五、結束語
中文的歷史已經有了好幾千年,在這個全球化的新時代,在各國文明與價值觀沖突的時候,我們中文的發展是否還能延續它的輝煌,值得我們每個國人深入思考,如若大家都能帶著傳統的驕傲和開放的大腦去用中文,去發展中文,想必那就是中文的“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J].明報月刊,1987(10):1-10.
[2]余光中.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24.
作者簡介:
張潤朝,1999年—,男,籍貫:河南新鄉,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翻譯專業在讀本科生。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