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亮
摘 要:《尼山薩滿》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流傳下來的一則古老的故事。雖然《尼山薩滿》故事篇幅較少,但是《尼山薩滿》經過了千百年來的流傳,逐漸的演變成了滿族戲劇文學以及剪紙藝術的重要題材。“身體美學”的本質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旨在探討藝術審美活動中人的心理與人的身體間復合相加而產生的審美情感以及藝術美通過身體的審美體驗來得到審美升華的過程。所以,本文在此將采用身體美學的研究方法,著重挖掘和研究《尼山薩滿》題材的藝術作品,力圖從這些藝術作品之中,發現“身體美學”在《尼山薩滿》中的價值,并且將給《尼山薩滿》這個少數民族藝術題材給予新的審美視角。
關鍵詞:尼山薩滿;身體美學;價值體現
一、為何“身體美學”
1、“身體美學”的理論解讀
傳統的美學研究是著重研究審美活動中人的心理反應,而“身體美學”則強調在審美過程中,人的心理與人的身體間復合相加而產生的審美情感。自上個世紀末,美國著名實用美學家舒斯特曼提出“身體美學”學科概念之后,我國的傳統美學研究便開始逐漸的重視起“身體美學”這一美學概念。
我們知道,西方的哲學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后,就逐漸形成了主客二觀的辯證主義哲學模式,至此,“意識”和“身體”就逐漸的割裂開來。“身體”和“意識”的逐漸隔開,使得西方美學的發展始終是在精神方面進行探索。而現代主義哲學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的興起所帶動的現代和后現代美學,逐漸的將“身體”+“意識”審美美學研究方法確立起來。現代西方“身體美學”的研究方向基本分為兩個:1,作為“身體”符號的藝術作品的審美研究;2,“身體”在藝術活動中的意義。首先,作為“身體”符號的藝術作品的審美研究,著重是采用符號學包括現象學的研究方法,重點考察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中以“身體”符號作為藝術形式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其次,“身體”在藝術活動中的意義研究,就接近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即主要探討在藝術作品之中:“精神”對立的“身體”的表現,“理性”對立的“感性”的表現,以及“男權”對立的“女權”的表現,通過全面的“身體”維度的考察,來給予藝術作品新的審美視角。
雖然我國對于“身體美學”的專題研究起步較晚,但其實在我國傳統美學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身體美學”的概念內核與外延一直都存在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的。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藝術都在強調著一個概念,那就是“形神兼備”。在“形神兼備”的概念中,包含著精神(性靈)和身體(外形)這兩個不同的審美因素,強調二者“相摩相蕩”后的辯證統一的狀態。另一方面,由于我們文化的“內斂性”所導致的內在研究,使得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研究過程中,過多的注重內在精神以及內在意蘊的挖掘,從而片面性的忽視了對于外形所包含的身體方面的研究。所以,重啟“身體”之維的美學研究,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來說既是一個新穎的創新突破口,也是對傳統文化內涵意蘊研究的補充。
2、“身體美學”作為少數民族藝術研究的方向
眾所周知,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燦爛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身體美學”作為藝術美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如何用于少數民族藝術研究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突破點:
1.著重考察少數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在一個少數民族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中,必定就會有地理環境的描述。雖然,地理環境的描述在我們研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往往占有著不重要的角色,但是對于“身體美學”來講,地理環境往往就會透露出一個民族基本的生存面貌和民族精神生態。在一個情節故事之中,環境恰恰就是其所承載的“身體”,這對于少數民族“身體美學”的研究至關重要。
2.著重研究少數民族藝術中,所體現出的少數民族的靈魂觀念。“靈魂”與“身體”在少數民族的藝術作品中,往往是出現較多的討論點。基本上少數民族或多或少都會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信仰,所以民族信仰的表現與傳達,也是很多少數民族藝術作品所需要突出的主題之一。做好了少數民族靈魂觀念的研究與發掘,這對于“身體美學”的研究來說是重要的一環,因為“靈魂”與“身體”基本上是處于一個相對立的概念,靈魂觀念的理解,有助于發掘“身體觀念”,繼而從藝術作品之中挖掘出一個民族的身體觀念,并最終總結出這個民族的“身體美學”觀念。
3.著重研究少數民族藝術中,人性光輝的體現。“人性光輝”的體現往往出現于一個藝術作品的高潮部分或是結尾部分。通過“人性光輝”的藝術設計,從而將藝術作品所要表達出的本民族的價值觀做直接呈現。這樣的“人性光輝”的表現有著多種多樣的手法,身體作為重要一環,是絕對會出現在“人性光輝”的主題之下的。拋開民族精神價值取向的“身體美學”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通過“人性光輝”的主題來進行身體變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由于感受到“人性光輝”主題的審美客體,也應該進行相對應的研究,從而既把握住了少數民族藝術中“身體美學”的核心意蘊,也抓住了審美活動中“身體美學”的概念外延。
二、《尼山薩滿》中的“身體美學”元素分析
從《尼山薩滿》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主人公尼山薩滿本身就是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出現在少數民族的藝術作品中是非常少見的,或者說由女性來擔任故事主角的少數民族故事是少見的。就像第一章我們提到過的一樣。在“身體美學”的研究中,性別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因為在以往的審美經驗之中,“理性”代表著的往往是男性角色,而“感性”代表著的就是女性角色。而《尼山薩滿》中,尼山作為女性角色,不但是“理性”的象征,同時也是“感性”的象征。“理性”最顯著的象征表現在尼山薩滿在陰曹地府的機制與冷靜,而“感性”最顯著的象征表現就是,在故事的結尾處,尼山與員外之子歸來之時遇見丈夫亡魂時候的激烈掙扎。我們可以說以女性身體來演繹《尼山薩滿》的情節設定是非常精彩的,她著重的凸顯出了女性面對情感的掙扎狀態,同時也是從側面反映了,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對于女性的態度。在《尼山薩滿傳》中,對尼山的外貌有著較為全面的描寫,突出了其作為女性的身體描寫,從女性的角度來講述了整個故事,使得故事的曲折性更加加強,也增加了《尼山薩滿》的藝術表現力。從女性身體的角度出發,《尼山薩滿》的美學內涵就注定是“理性”與“感性”相交織的審美體驗;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尼山薩滿》因其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也給故事本身加以了“身體限制”,所以在審美接受的方面來說,審美主體會不自覺地在“感性”和“理性”中來回穿梭,這就給了《尼山薩滿》更加豐富的美學層次。
縱觀整個《尼山薩滿》的故事環境,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整個故事就只有兩個場景,第一個是羅洛村,第二個就是陰曹地府。羅洛村這個場景的出現,一方面是簡單直白的介紹了故事起源的場景,另一方面則是在向每一個審美主體介紹故事主人公所處的地理位置。眾所周知,滿族是女真金人之后,除了草原各部之外的滿族人,基本上都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在這里生活的滿族人民生活得非常幸福。在《尼山薩滿傳》中,對于尼山身體的描寫,就與其他書籍中對于薩滿的描寫不一致。在其它歷史書籍中,對于薩滿的描寫,大多在于年齡的衰老,形骸的殘破。但是,對于尼山薩滿的身體描寫,卻是年輕、活力、挺拔,這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的人生理上的豐滿;另一方面,這樣的安排對于結尾尼山被皇帝處死,給人留下了更多的唏噓,這就完成了藝術審美上的升華。從“身體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尼山薩滿》中的地理環境,我們能夠發現,由于地理環境的優越所表現出的尼山人物身體的豐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滿族精神面貌的一個側面。而第二個場景陰曹地府這個環境,就是《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研究的核心。首先“陰曹地府”這個環境相對于“羅洛村”這個環境來說,就是一個“病態”的場域。因為羅洛村是人與萬物共存的一個環境,而陰曹地府是亡魂的靈界。從身體的角度來說,羅洛村是常見的代表著滿族精神面貌的雄健,而陰曹地府是亡魂的靈界,身體在此已然變成虛無的靈魂。但是,尼山薩滿在陰曹地府雖然是以完全靈體化的靈魂出現的,但是在這個靈魂的狀態下有一個先提的條件,那就是薩滿。在滿族文化中,薩滿是連接著人與神、人與鬼、人與物之間的一個中介,是神與鬼在人間的代理。所以,尼山在陰曹地府的身體表現是完全與羅洛村無異的。就是這樣完全雄健的身體姿態,更加模糊了尼山作為女性應該有的“感性色彩”。將尼山薩滿的身體作為審美對象來說,在不同環境下,相同的身體行為,與身體狀態,一方面來自于滿族的民族面貌,另一方面,這來自于大家對于薩滿這個神秘身份的想象。兩個環境的不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會更加明顯的區分角色的性格,但是在尼山薩滿中,尼山并沒有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在這里身體就給了尼山薩滿豐滿的人物性格與形象,而身體意識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尼山薩滿》的藝術表現層次。
最后,從“身體美學”的角度來著重分析《尼山薩滿》中的靈魂觀念。在古希臘哲學中,身體一直都被認為是靈魂的墳墓,當身體消亡的時候,靈魂才真正得以釋放。身體一方面使得靈魂得以庇佑,另一方面又讓靈魂受到遮蔽。而在中國傳統中,靈魂和身體被區分為“心”與“身”,中國傳統哲學強調“身心合一”。強調作為“心”的靈魂與“腔子”的身高度的合一。而在《尼山薩滿》中,我們可以一窺滿族的靈魂觀念。一方面,滿族人相信隨著人身的消逝,靈魂是會消散到亡國的,而這樣的消逝是可以被追回的,人是可以有復活的希望的。另一方面,滿族人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是可以受到懲罰的,而最終的懲罰就是打入豐都,永世不得超生。可以說滿族人的靈魂觀念和身體觀念在一部分情況上來說是一致的,比如說,都可以接受懲罰,還有就是都可以再生。而在《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所體現出來的靈魂觀念,則進一步說明了滿族人民樸素的靈魂觀念,以及對于真善美不懈的追求。我們可以說,《尼山薩滿》的身體美學分析中所體現的滿族靈魂觀念是樸素的,同時也是美的,因為這樣的靈魂是可以被拯救的,能被拯救的靈魂,也就形成了壯美的意象。
三、《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的價值體現
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滿族的樸素靈魂觀使滿族人民對現世充滿著信心,《尼山薩滿》讓他們認識到現世的殘酷并且勇于的去抗爭,所以《尼山薩滿》這個藝術題材是滿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進而,滿族人民對于神靈和大自然抗爭意義的表達就直接利用《尼山薩滿》的藝術題材來進行傳播。因為在滿族傳統的觀念中,身體就是一種超越性的形式,而非是一成不變皮囊。所以在《尼山薩滿》戲劇表演中的祈神儀式里表演者身體是呈現出癲狂的狀態。
縱觀滿族《尼山薩滿》題材的各類藝術作品中呈現的身體美學元素,我們發現身體上的審美感受可以使個體陷入對藝術意蘊的深層思考,而《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從精神層面來抗爭個體的現實世界。作為審美載體的身體體驗,《尼山薩滿》題材的藝術作品中所描繪的祭祀活動,都只能從審美升華的層面去觸動審美主體的靈魂,而且滿族人民需要靠這樣內容和意蘊的藝術作品來鼓勵自己。身體所呈現出的審美升華的前提是必須要在審美活動中用身體去參與和體驗,在《尼山薩滿》文學、戲劇、剪紙藝術的審美活動中,以身體作為參與載體的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是緊密相連的。而就是在這樣各式各樣《尼山薩滿》題材的藝術活動中,“身體美學”的價值是值得被反復思考,反復提及的。因為,《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的價值就是體現在精神對于肉體現實的抗爭,這種抗爭激勵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的奮進。
結語
“身體美學”是一種新興的美學研究方法,其旨在通過一種新的審美視角來發現藝術作品中不同的審美意蘊。《尼山薩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優秀的藝術題材作品,其豐富的美學內涵和人文內涵,值得我們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解讀。現在“身體美學”對于《尼山薩滿》的研究只是開始,我相信,未來更多的藝術美學理論的方法會運用到我們傳統的藝術作品中去,為我國傳統藝術題材和文化增添不同的理解方向和審美視角。
基金項目:四川音樂學院資助科研項目《<尼山薩滿>中身體美學的價值體現》;項目編號:CYYJS201841
參考文獻
[1]宋和平 《《尼山薩滿》與宗教文化》 載于《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9月刊
[2]莊吉發 《《尼山薩滿傳》與滿族文學》 載于《民族文學研究》 1998年2月刊
[3]宋和平 《薩滿文化叢書----《尼山薩滿》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12月
[4]陳立勝 《宋明儒學中的“身體”與“詮釋”之維》商務印書館 2019年1月
[5]陳少明 《體知與人文學》 華夏出版社 2008年8月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藝術學理論系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