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平
膽結石,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名字,作為一種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一直困擾著廣大人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最近幾年以來,膽結石的發病率有著明顯的上升趨勢,這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同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變得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在眾多醫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關于膽結石的病因研究以及預防與治療已經得到了顯著的進步。
現階段醫生們已經在不斷的臨床診斷中發現,引起膽結石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總體可以劃分為兩點,即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
一、膽結石的病因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體現在性別、年齡以及種族等方面,從這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分析膽結石的致病原因。
a.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醫學界對膽結石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研究人員發現,女性膽結石的患病率竟是男性的兩倍。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體現在生理方面,女性的雌性激素分泌會對膽固醇產生影響,產生非正常的變化,從而引起膽結石。
女性妊娠也能引起膽結石,而且妊娠次數越多膽結石的發病率也就越高。因為在妊娠期,膽固醇在女性血液中的含量增高,同時雌性激素也變高,造成膽囊正常工作系統紊亂,排泄異常,膽囊中被淤積的結晶堵塞,時間一長,膽結石就會形成。
b.年齡影響膽結石的發病率
膽結石相關研究的實驗數據表明,患者得膽結石的概率與年齡呈正相關,膽結石的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歲往上的中老年群體。而在幼兒和青少年時期比較少見,即使在這一年齡階段出現膽結石患者,大多也是因為先天性疾病導致。
c.種族因素也影響膽結石的發病率
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種族之間膽結石的發病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某些種族的發病率甚至遠遠高于其他種族,其中,北美洲的原始種族印第安人就是膽結石的發病率最高的種族,幾乎達到了3/4,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讓人十分驚訝的數字。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主要指影響膽結石發病率的外部因素,此外部因素集中體現在生活習慣上。
a.缺乏運動
現如今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因此減少了日常必須的運動時間,甚至不運動,時間長了之后,就會使膽囊肌的工作能力變差,引發隨之而出的連鎖反應,增加了膽結石的發病概率。
b.不吃早餐
早餐是人們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而如果不食用早餐長此以往會提升體內的膽汁濃度,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環境,為膽結石的生成創造了條件。
c.體質肥胖
如果經常食用一些“三高”的食品或飲料,不注重飲食的營養健康搭配,體內的脂肪就會增多,患膽結石的風險也會增加。
d.飯后久坐
在吃完飯后,如果長時間呈靜坐狀態,就會影響消化系統的運作,食物不能順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導致膽固醇的積壓,增加膽結石的患病風險。
e.?其他原發病因素
膽結石的發病率也受到其他原發病癥的影響,如果患者患有慢性肝病也會增加患上膽結石的風險。
二、膽結石是否需要手術?
是否得了膽結石就要動手術?這主要示病情的嚴重情況而定。如果結石生成的數量較多,同時結石的
顆粒較大,這就屬于病癥比較嚴重的情況,需要患者及時就醫采取手術治療。否則病情惡化,有可能產生癌變。而如果情況較輕,則可以采用藥物治療、食物治療等方法。
以下提供幾種在膽結石較小病情較輕時可嘗試的自然療法。
a.?食物療法
在開始治療的前幾天,一般為五天左右。可以每天選擇吃六顆蘋果或將蘋果榨汁喝。之后到第六天開始晚上不要食用食物,傍晚時往溫水里加適量的鹽喝下,兩個小時后再吃一次。再過兩個小時到十點,將等量的橄欖油和檸檬汁倒入一個杯子中服用。嚴格按照這樣一套程序下來,第二天結石就會經過大腸同糞便一起排泄而出。
b. 在體內結石生成的早期,采用自然療法從體內排除結石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
因為要將結石從腸道中排出,所以首先要對腸道進行清理,清理的方法為: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服用具有清淤腸道功用的中草藥,或者相同功用的其他藥物,將腸道中的積淤清理干凈,保證肝膽的正常運行,保證結石排出的道路通暢;然后便是服用適量的藥物,激發腸道排出結石的動力,激發肝臟、膽囊等機體的運作效率,同人體內各系統協調分工合作,讓肝膽結石非常順利的進入十二指腸之中,最后順利的隨著腸道系統,將結石排出。
三.膽結石的預防
a.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避免長時間的靜坐,尤其是在飯后更是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身體運動,促進食物的消化,不要給結石的產生提供條件。
b.注意飲食健康,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是早餐,絕對不能長期不吃早餐,而且還要注意食物營養的均衡搭配,避免經常食用高熱量的油炸食品,導致身體脂肪含量過高。
c.對于高發病率的女性來說,在保持正常健康的作息生活習慣以外,還要注意保持心情的順暢,尤其是在妊娠期要提前運用藥物等手段,預防膽結石的發生。
四.總結
膽結石是人體比較易發生的疾病,人們有必要去了解其發生的各項因素以及條件,這樣才能從根源上對其進行預防,掌握了這些知識即使不幸患上膽結石也能夠理性的采取手段去治療,而不必擔憂或是驚慌。對于膽結石患者,一定要避免懶惰,要保持積極適度的體育鍛煉,但同時要注重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的體能消耗,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