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抽象思維、認知能力以及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教育評價對初中生個體內部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充分發揮教育評價作用,才能更好調動初中生學習發展,培養現代化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本文基于認知心理學,探究如何確定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進而為提高初中學生學習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提出實操性教育評價設計建議。
關鍵詞:教育評價;心理認知發展;考試
教學評價的本質是對教學活動及其效果的價值判斷,它具有檢驗教學效果、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等功能,也影響著學生的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評價要從選拔走向發展,要特別關注知識與技能掌握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發展。但傳統的教育評價在很多時候被等同于以學習成績為核心的考試、測試,關注的重點僅在“掌握知識”這一層面上。
一、認知心理學理論對當前教育評價的啟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初中生12-15歲為形式運算階段,這個時候他們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初中生的思維與認知已經有了自我的基本的結構,且邏輯思維的發展的程度最為迅速,所以對初中生教育評價不能只關注思維結果,更要關注思維過程。
布魯姆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把認知領域的學習水平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六個層次,展現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展。布魯姆認為,認知過程不是某幾個核心能力組成的,而是由多種能力綜合而成,因而設計了教育評級量表,將不同種類的知識與認知過程維度對應:
據了解,有61%的學生對考試中所要考察的知識類型是不明確的,而且他們也沒有形成知識框架。因而教師可以將評價內容羅列在教育評價量表中,清晰呈現評價知識的類型與考察的認知維度,并用具體、科學的評價方式去檢測,才能加強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所學知識思維導圖。
認知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是發展性的,更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的,既有發展與上升,又有對舊知識的回顧與相關知識延伸遷移。例如,當簡單提問學生“學到了什么?”,只是對學生識記的評價,給學生的引導性就是讓他復習鞏固,記住知識點,這樣評價提出的問題只會讓學生停留在低層次的學習。但是如果評價者將提問方式轉化為具體的、指引性的,那通過接受評價這一過程,學習過程也就從識記的層面上升了。
因而,建立適合初中學生認知結構特點的教育評價制度,有助于反映學生個體學習水平與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思維能力。而且處在青春期前后的初中生,更注重了解自己、關心自己,他們開始有了主動的自我評價能力,開始學習分析自我,教育評價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促進認知發展的教育評價設計建議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現代學校與傳統學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學習層次由淺層走向深層,教育評價重點不再僅要求學生識記知識。根據認知心理理論對教育評價的啟示,提出以下三點可操作性的建議:
(一)豐富評價手段
學生所學內容與認知過程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運用布魯姆認知維度表,針對不同知識以及認知發展層次,給予學生個性化評價。根據分類表采用科學多樣的檢測方法,考察認知能力。例如實驗評價能力、辯論考察能力等,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評價。
(二)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認知學習分為三個部分:習得、轉換和評價。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主動、獨立學習新知識。通過學生成為評價過程參與者的方式,在評價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調控,也有助于初中階段學生自我概念發展的完善。
(三)注重發展性評價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是由簡單到復雜的排列,前一種類別是后一類別的基礎,后一種類別又涵蓋了前面的類別,因此認知的過程是螺旋式前進的。關注思維結果的教育評價不能全面、準確反映學生學習進程。在評價時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持續性地把握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展動態是很有必要的??梢酝ㄟ^檔案袋的方式客觀而真實記錄學生動態發展的過程,這有助于觀察分析學生認知發展。
長久以來,無論是小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評價的重心一直都放在對學習結果的關注上,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接受能力長期被忽視。學習是一個整體,對初中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習過程中思考過程的重視,會貫穿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也關系到初中生的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因而,教育評價應注重學生心理認知,讓學生在已獲得的知識基礎上掌握新知識,進一步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洛林·安德森.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2]魏本亞.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瞿媚,楊斐.對當前學生評價存在問題的思考[J].沈陽: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
[4]王艷平.初中生自我概念、考試焦慮及其相關研究[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