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素質教育為指導,解放學生的天性,運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見,引導學生寫作敘事清楚、條理清晰、言之有物。本文結合相關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提高小學中段學生作文水平的相關理論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質教育
一、讓學生在日常觀察中積累寫作素材
處于中段寫作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寫作水平,但是缺乏表達的欲望和寫作素材,使小學生無法提起寫作興趣。因此,教師應多多鼓勵學生們從身邊的事物入手,通過細致的觀察來獲得寫作靈感。例如,文章《火燒云》就是從生活中的場景入手,來描繪天上的火燒云,當學生對文章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對火燒云的形狀和色彩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文章學習之后,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模擬寫作,仿照文章的格式和寫作手法,對清晨的陽光、夜晚的云彩、晚上的星空等進行寫作,讓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描繪,寫成小作文,教師再適當對小學生的表達手法和文章結構進行指導,就能夠幫助小學生寫出生動的生活作文。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就是生活,作文寫作就是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感悟、對人生的體味,生活就是語文的全部。生活就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業就失去的根源,也是沒有了表達的價值,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多學生不喜歡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作文脫離了生活,讓學生感到無法可說,寫出的問題沒有生活的味道,找到寫作的感覺。不知該寫什么,沒有真情實感,成了應付差事。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全無,漸漸不知如何去寫,進而又產生畏懼心理。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關注生活,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感悟,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認識,讓學生感到有話快說,幫助學生能夠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用自己的眼睛關照生活,用自己的筆墨論釋生活,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感知生活的道理,學會過有品味的生活。
例如,在寫作之前,開展一次踢毽子游戲活動,這是很多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活動,很多學生平時經常參與這種活動。回到教室以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表達自己的對踢毽子的感受和感悟,對集體合作比賽的熱身,對技術要領的體悟,游戲活動價值的看法。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口頭陳述。最后讓學生把自己的觀察、認識、感悟以書面表達的形式寫出來,就是一篇較好的作文。此前,很多學生感到作文無話可說,沒有素材;現在學生暢所欲言,感受很強烈,感悟很深刻,寫作的文章有實感,有真情,而且感到作文很容易。
三、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小學生的日常閱讀面比較窄,除了教材之外,便是電視節目、兒童雜志等等,涉及到的內容較少。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內與課外活動,降低學生在語文基礎教學中的沉重負擔,用輕松的閱讀課程來緩解學生的壓力,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自發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閱讀訓練,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在大量的閱讀中增強語文基礎知識,激發文學創造力與想象力,探索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與教師和同學交流閱讀體驗,并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電子書等多種形式實現閱讀量的提升,為語文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礎。同時,教師應拓寬小學生接觸文學的渠道,為小學生設立閱讀角,并且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閱讀課,讓小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下進行廣泛閱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并激發小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熱情。
同時,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在小學生眼里,家長是較為嚴厲的,他們對長者存在畏懼心理,許多小學生抗拒和教師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而在同齡學生間則沒有這種顧慮,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小老師”,對自己的習作內容進行評價和修改,這種做法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鑒定審美能力。
四、立足于實際,使作文“言之有物”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身邊的環境、發生的事件,運用文字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記錄下來;要求學生用于習作,敢于大聲朗讀個人作品;要求學生的習作內容基本能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讀書、多記錄,形成良好的寫習作習慣想要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的習作境界,可以從這幾點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首先是從做到說,從說到寫,任何習作的素材都不是依靠天馬行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比如說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春游等活動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機會,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春游活動中的景物、活動和事件,在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講述春游活動中發生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做到時間、地點、人物、時間的清晰明了,然后再進行習作練習,使習作內容真實豐富,貼近生活,言之有物,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可以加強學生觀察力的培養,良好的洞察力能夠為學生在習作時提供更多的素材。
五、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觀察力進行培養
引導學生積極觀察、仔細觀察、動腦觀察,并要求學生將觀察的結果有條理地寫出來,借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最后注意學生寫作技巧的培養,在擁有了習作素材和語言邏輯后,如何使習作內容結構合理,譴詞造句優美,就需要注重對學生語言技巧和修辭手法的訓練??梢酝ㄟ^對文章中的某句話、某個段落進行模仿習作來達到語言技巧的訓練效果,比如說在學習課文《石榴》時,可以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進行擬人、排比等修辭的訓練,寫一篇景物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還能提到學生語言技巧的熟練掌握程度。
在對小學中年級學生進行習作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練筆”的學習方式,立足于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開拓習作思維,訓練寫作技巧,使每個學生的習作內容都能達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寫真事,敘真情”,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發揮習作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廣玲玲.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渤海大學,2013.
[2]陳曉歡.小學語文寫作指導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5,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