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瓊
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數學公式和定理缺乏足夠的認識,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知識,才能夠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透徹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應將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的融合。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融合方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數學知識比較簡單,大部分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比較方便使用生活化的方法進行講解,并能夠將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應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氛圍內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一、引入生活場景,感受數學原理
很多數學知識都是在對生活中規律進行統計總結的過程中發現的,與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營造生活場景,引導學生走入其中,對數學原理進行發現,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對數學學習激發起興趣。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乘法”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乘法是什么意思,如何進行計算。在進行這這個知識的教學中,我特意為學生準備了10個小木棍,讓學生們思考,如果我想要把木棍分成五份的話,應該如何劃分。學生先一個一個地將小木棍放成5份,然后小木棍還剩余5個。學生再次進行分配,小木棍分配完畢,一共分為5組,每組2根小木棍。我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將這個規律進行整理,用公式來表達,即5×2=10,這就是乘法的來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對乘法的原理進行了認識,能夠更好地對乘法的概念進行理解,并在生活中進行應用。
二、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參與
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很多教師比較嚴肅,使學生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整個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教師應營造輕松、民主的氛圍,爭取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暢所欲言,從而使小學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快樂。
例如,在學習《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時候,我對學生詢問:大家平常有沒有幫助媽媽收拾衣服的習慣?很多學生剛開始不好意思回答。我為學生展示了PPT,PPT的圖片上有很多衣服,有褲子,有毛衣,有手套,有睡衣。我再次詢問:媽媽需要你來幫助她收拾這些衣服,你打算怎么收呢?有的學生說:我會按照類別收拾。我引導學生繼續說下去。學生說:我會把褲子放在一堆,把毛衣放在一堆,把睡衣放在一堆,把手套放在一堆,然后在把他們都疊起來,放進柜子里。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表達,并且告訴大家,在我們數學學習中,也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就如同這位同學做的一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有主動探究的欲望,希望能夠看一看,數據是如何像衣服一樣進行收集和整理的。通過營造民主氛圍,能夠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下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主動遷移生活中的經驗,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牢固掌握。
三、進行課堂演示,融入生活實踐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應用。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在課堂上營造生活情境,讓學生以生活演示的方式對數學知識的應用進行熟悉,掌握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途徑,當他們在生活中遇見類似問題的時候,也能夠用更短的時間進行解決,使數學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好幫手。
例如,在學習《認識時間》的時候,學生對秒、分、時進行了認識,并且掌握了初步的時間計算方法。為了能夠讓學生將時間的相關知識進行應用,我讓學生與我一起,走入一個叫小明的小朋友的生活中,幫他算一算,他完成每項活動需要多長時間。我為學生展示了小明的日常生活,他在每天早上7點起床,7點半從家里出發去學校,7點50分到學校,11點放學,12點吃午飯,下午1點睡午覺,1點半起床準備去學校。我讓學生為小明列一個生活表,并詢問學生:小明每天上學路上多久?小明每天睡午覺多長時間?小明每天上午在學校的時間是多少?在解答我提出的問題中,學生對小明一天的生活作息進行了了解,并通過計算,找到了小明做每件事情的時間。我告訴學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問題,我們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計算,就能夠掌握時間的奧秘了。通過課堂演示的方法,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在進行低年級數學教學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難學為易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徐桂林.小學數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9(34):15.
[2] 余玉音.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巧用生活知識提高教學質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