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科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學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高中文言文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工作。文言文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離不開對文言文的教學,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精髓,才能大大地激發這一代人對古典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在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大膽創新,摒棄傳統教法,改變教學策略,增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這將是廣大高中學生在適應新高考的同時,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播。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引言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好文言文不僅能夠閱讀更多的古典文獻,還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應重視文言文教學,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和創新,讓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文言文,培養學生的文言素養,加深學生對文言詞匯、句式和基本的語言組織特點的感知,強化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1當前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1.1“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不明朗
無論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還是一線語文教學,都長期存在著“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爭論。表面上來看,似乎“用教材教”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比單純地“教教材”高明。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然而事實卻并非完全如此,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原生價值”,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認真分析所要教授的選文的類型———究竟是學生應當掌握的“定篇”,還是用來訓練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例文”。面對不同類型的選文,應采用不同的方式,無論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都是面對不同類型選文的不同方法論,不存在高低之別與上下之分。
1.2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沉悶而乏味
在當下的文言文課堂學習中,往往按照字音、字意、句意為順序教學,但教師過分強調字詞的學習,許多老師將大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都放在了文言文字詞學習中,反反復復的在課堂上給學生傳導什么實詞、虛詞的用法,讓文言文課堂變成了識字課程,極大地降低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由于課程教學過于枯燥和沉悶,所以很多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出現逃避學習的心理狀態。可見,教師過于強調字詞的學習和用法極不利于后期文言文課程的開展。
1.3課時數受限,師生之間互動較少
當今的文言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往往是教師給學生教一點什么,學生就學一點什么,教師不去提問,學生就不會去思考,教師儼然成為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推動力。由于安排給文言文的教學時間相當有限,而文言文內容又多又雜還難以理解,所以導致了文言文教學過程總是很“趕”,課堂上教師很難騰出時間來給學生去體會與感受所學習的文言文,從而使得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夠充分,極容易造成學生懶惰的學習心理。
2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2.1做好備課工作,豐富和擴展文言文涉及的范圍
首先是根據文言文中涉及到的典故,尋找相關的內容。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很多人物生平或者游山玩水的經歷,如《赤壁賦》中就提到“滄海一粟”、“正襟危坐”、“遺世獨立”等成語,這些詞語與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日常生活有很強的關聯性,學生閱讀或背誦到相關內容時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課本內容,解釋相關成語的意思。除了成語,文言文中還有很多故事性的內容,如《鴻門宴》中就講述了楚漢爭霸時,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本來是打算讓劉邦有去無回,但是劉邦終究是在樊噲、張良等人的協助下逃脫,為了讓學生能比較通暢的翻譯原文,教師在備課時要特別注意將相關內容的影視作為引子,在開課前播放。
其次總結文言文中的獨特句子搭配形式。文言文的句子邏輯同白話文的主謂賓位置安排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時候為了追求句子的整潔會省略掉謂語,有的時候又為了保持句子的對稱會增加沒有意義的“焉”、“也”、“是”等詞,文言文中的句子形式主要包括:被動句、判斷句、成分省略、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謂倒置等。為了強調這些特殊句式,并且引起學生對這一類句子的靈活使用和理解能力,教師在備課時要將這些句子挑出來,進行整理。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就是較為簡單的判斷句,還有比較難以理解的主謂倒裝,如《齊桓晉文之事》中的:“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等等。
2.2創新教學方法,激活多彩課堂
教無定式,但又有法。好的方法,如微風中的一葉扁舟,載著人們駛過萬重千山,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有時又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黑夜行者指明方向。文言文的學習中,因文設計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文言文的教學與現代文一樣,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朗誦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誦讀的越多,越能觸類旁通,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誦讀中產生獲得感、滿足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串講法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傳統教學的方法,通過上下文串通起來,把詞句段全篇連貫起來的系統講解。在讀與講中去領悟、體驗、揣摩,加深對文章關鍵詞的感知,讓課文精彩打動自己,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3創造性地應用教材
文言文教學需要給學生講解知識,克服文言障礙;學生有很多的詞匯、句式不明白,教師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引導。但教師并不能一下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學生也不可能一下完成所有的知識學習。為此,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大膽地取舍和創新,面面俱到必然會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學氣氛變得非常沉悶,澆滅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不僅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興趣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高中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創新應用,可根據教材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來優化學生的能力結構,提升其能力層次。
例如,學習《六國論》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注釋,運用相關教輔資料,自主閱讀文言文內容,對文本內容做到逐字理解;針對《六國論》的結構、思想觀點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感知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怎么提出來的,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來展開敘述和論證的,又是如何對比來強化自己的觀點的,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本文中學習借鑒議論文的寫作,讓學生仿寫相應的議論文。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深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寫出觀點鮮明、結構清晰、論證有力、現實意義更強的優秀作文。
2.4教書與育人并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應根據文言文題材的不同,選擇切合實際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領悟生活真諦,例如,在學習《陳情表》一文時,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把握文章主線——忠和孝。在教學中除了對字、詞、句、段的理解和掌握外,要著重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的教育,要讓學生理解體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文化思想,以及“孝行天下”的家國情懷,在課文的學習中,通過人文精神的滲透,使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得到洗禮,必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結語
總之,高中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真正感知文言文的基本組織規則,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文言素養,讓學生真正學會理解閱讀文言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在未來閱讀相關文獻,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鐘曉英.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7(42).
[2]陳靖慧.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