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耀根
摘 要:數學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思考的驅動力,也是教師課堂推進及課堂教學調整的依據。正是由于數學課堂提問的重要意義,每個數學教師都非常關注自己的課堂提問,本文通過對新課程標準下有效提問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優化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提問? ?優化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一味照著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實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使之適應學生的情況。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或問題串,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師生共同參與,互相交流,互相碰撞的一種活動。
越到高年級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就越少,即使能回答也不愿舉手,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缺乏靈性,這給教學帶來很大障礙,所以,優化數學課堂提問在新課改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策略一: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實施提問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活動,這對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提問時,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水平,這是教學的起點與發生點,然后組織提問的問題以及問題的順序。學生已有的預備知識,是新知識教學的發生點,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便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實施提問,讓學生既不緊張,又順利引起對新授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教“二次根式”時,可以設計如下的提問。
問題1:請回顧一下算數平方根的概念?
問題2:是不是任何一個實數都有算數平方根?
問題3:算數平方根是哪一類數?
以上3問是為二次根式概念生成,二次根式有意義等的新知識的教學服務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新知識是從哪里來,減少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對學生預備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更正補充或是肯定,為新知識的傳授做好鋪墊。
策略二:問題的表述要清晰明了,提問要精準
學習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更是如此,所以教師的提問必須是準確具體不會產生歧義的。教師的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所提問題既要精煉表述,也要準確無誤,不僅問題本身科學經得起推敲,而且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答,既理解掌握知識又得到很好的思維訓練。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所以好的問題是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認清學生的學情后,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巧妙設計出來的。我聽過一位教師上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提問是以下的一番情境:
師:通過大家對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測量,我們知道第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為3,4,5,那么這三個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1:它們是連續的自然數。
師:不對,你看第二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為6,8,10,它們可不是連續的自然數。
生2:是連續的偶數。
師:不對,你看第三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為5,12,13,它們可不是連續的偶數。
生3:哦,我知道了,三個數中一定要有偶數。
生4:它們都是正整數。
師:你們怎么就沒有人看出來呢,都計算一下他們的平方,看看有什么結論?
生5:有兩個數的平方和正好等于最大一個數的平方。
事實上,教師的提問首先是蒼茫無力的,試問告訴一個學生三個數, 怎么就會想到是它們平方之間的一種關系呢,后來看到學生無法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后,又是無奈的,只好自己說出去觀察三個數平方以后有什么特點。這堂課教師的提問無疑是失敗的,所謂的探究也不會對學生的思維有一絲的培養。初中生理解平方最好的載體是正方形的面積,所做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提問,要往正方形的面積上去引導。
關于提問的精準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回答平方,絕對值,二次根式的結果是非負的,可他的提問卻是,你們知道哪些數是非負數嗎?學生回答的是正數,零,自然數。學生的回答并沒有錯,只是老師的提問不夠精準,如果教師問成哪些運算的結果一定非負,是不是會好一些呢。
策略三:提問后耐心等待,要把握時間的度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獲取的知識學生理解才會深刻,才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教師在提問后,一定要把握好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時光不語,靜待花開,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是對學生的信任,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與挫折的一個體現。學生在回答問題思考時,不要倉促的給出各種提示,表面上是節省了課堂時間,殊不知這是弊大于利的。由于學生思考的不夠深入,知識只留在大腦皮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很快遺忘,往后又要通過大量的時間去彌補,這樣一來,學生學業加重,教師心里憔悴,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當然也不是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越多越好,一般來說不要超過10秒,長時間的安靜,教室的氛圍會變得異樣,這會讓回答問題的學生因過度緊張而不知所措,時間在無效的等待中白白浪費,此時要考慮是不是問題對于這位同學有點難了,甚至出現思維處于游蕩狀態,那么此時可以給他一個臺階,引導他繼續作答。等待學生的時間的多少因問題的難易,回答學生的基礎而定,不能一概而論,這個度的把握依賴于教師的經驗,對學生的了解等因素。
策略四:提問后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合適科學的評價
《課程標準》提出師生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學生回答了教師的提問,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這種回應方式是對學生主動參與的肯定,否則會讓學生感到被遺忘有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對學生回答不光要有評價,評價還需要是科學合理的。我在一些公開課上經常會聽到教師對于學生簡單問題的正確回答大加表揚,實則這表揚沒有一點含金量,這就像表揚一個成年人會走路一樣,會讓人覺得尷尬難看。我覺得簡單問題的回答教師給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就可以了。再比如,有些問題確有難度,學生的回答即使正確,可由于學生表述不是很到位,教師還需要再為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重新講解時,可以采用以下的一種評價模式。某某同學用添中位線的方法,解決了兩條線段的數量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解題方法。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針對性的表揚了回答問題的同學,也讓其他同學體會到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幫他們的思路起到了整理的目的。
宋代理學家朱熹早就說過,讀書從無疑到有疑最后到無疑,有疑還是無疑需要教師深厚的內力去掌控。現在的課堂不再是滿堂灌,教師不光要會講,而且要善問,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成為主動地學習者,這也是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要求。我想,只要教師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認識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勤于思考,不斷積累,終會不斷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讓學生在教師科學有效提問下,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而不光是一個旁觀者,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無限熱情,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法宗.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藝術與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126+143.
[2]徐俊鋒.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