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楊明 劉霞 趙春紅 郭曉燕
摘 要:采油廠良好的日常生產運行管理是保證生產效率的基礎,本文主要是從采油廠當前生產運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從硬件設置、管理模式和崗位設置等方面探討創新管理措施,保障采油廠的高效運行。
關鍵詞:采油廠;生產運行;管理
采油廠生產管理的目標是保障整體的安全、高效運行,工作內容包括設備的管理維護、生產調度及人員管理等方面,準確收集采油廠的生產信息是做好運行管理的基礎。這就要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全方位收集信息,發現生產管理中的問題,制定有效的針對性措施來提升管理效率。
1 采油廠生產運行管理的實際狀況
采油廠通常遠離市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較差,在基礎設施和網絡覆蓋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且隨著運行時間增長,存在設備老化或落后的情況。通訊設備的老化導致無法及時傳遞相關信息,采油設備的損壞和老化更是直接影響到生產效率和效益,這些都對采油廠生產運行管理造成了不利影響,導致管理活動效率低下。在生產建設過程中,采油廠的覆蓋面較大,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對生產建設管理提出了較高要求。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背景下,采油廠的生產指揮系統逐漸呈現出落后的態勢,固化的指揮系統不再符合新時期生產需求,對正常生產活動的開展造成影響。采油行業人員多且雜,頻繁的流動也影響到管理工作開展。在數字化生產指揮方面,采油廠的網絡建設有所不足,生產指揮系統發展緩慢,這也影響到數字生產管理模式的推進。
2 采油廠生產運行管理模式的創新途徑
2.1 完善硬件配套
2.1.1 首先是硬件上的提升
結合數字化運維、生產運行等實際情況,從三個方面對數字化系統進行升級完善。在設備方面,配套了壓變、溫變、液位計、流量計、變頻等設備,完善了PLC的擴容、視頻監控及井場補光系統;在網絡通訊方面,完善升級站點網絡設備和作業區核心設備;在系統控制部分,完善了連續輸油、穩壓注水功能和緊急切斷、一鍵停泵的整體控制,并對SCADA系統進行升級。同時,在中心站普及社區網,中心站員工可以通過視頻與家人進行交流,提升了員工的幸福指數。
2.1.2 配套優化采油工藝系統,實現遠程控制
配套安裝了電動閥、三通閥、加熱爐控制器,配套改造完成了部分管網,解決了井站無人值守運行與工藝系統自控程度低的矛盾,為無人值守井站建設提供了支撐。以關、停、并、轉、減為手段,優化31座站點,依托現有系統,靈活配套管輸流程,治理13個作業區拉油點173座,削減拉運液量796m3/d,實現了部分拉油點的無人值守。
2.2 完善現代管理,優化生產運行
2.2.1 壓縮管理層級
由原先人員分散的“作業區--井區--班組--井組”四級管理模式優化為人員集中的“作業區--中心站--班組”三級管理模式,組織機構更加精簡,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減少了中間管理層級,班站潛能充分發揮,生產組織效率大大提升。將員工集中在一起,實現了群體生活,解決了以往單井生活枯燥等現實問題,便于開展隊伍管理、員工培訓、文體娛樂等活動,便于員工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協作,隊伍更加穩定。
2.2.2 優化生產運行管理
中心站成立站委會,下設運行監控班、維護班和巡檢班等班組。
中心站干部負責整個中心站人員和生產運行的管理,每天安排一名值班干部,負責當日工作的安排和協調;運行監控班負責中心站井站的視頻監控、采油、輸油、注水參數調整和資料填報等工作,通過視頻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維護班、巡檢班和值班站長;巡檢班和維護班負責中心站的井場巡護、井站日常檢維修作業和應急搶險工作;站點值班人員負責站點的日常巡檢工作。
2.3 優化崗位設置
采油井區轉型為中心站,不是簡單的名稱轉變,而是從上至下、從內至外對崗位進行合并與優化。
中心站干部由原井區干部組成,人員配置為站長1人、書記1人,副站長根據規模配置3-4人;將單井員工與原井區大班合并成立巡護班和運維班,人員配置為1個標準井場配置1人;井場為無人值守,不再設置看護人員;將各站點小班集中在中心站,組成運行監控班,人員配置為9人;站點只留一個值守人員,人員配置為1.5人/站。通過推行中心站組織架構+無人值守井場的運行模式,平均建成一個中心站可優化用工9人左右,有效緩解了員工倒輪休的需求與員工數量不足的矛盾。
本次管理模式創新選擇五里灣一區和桐寨作業區進行試點,依托井區原有設備設施,依托無人值守井站建設成果,積極推進采油作業區中心站管理改革,通過壓縮組織架構、優化人力資源、優化生產組織方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等有效舉措,初步實現了采油作業區中心站簡約、優化、高效的目標,創新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唐華,張銀霞,朱明全.采油廠精細化管理模式實踐與探索——以長慶油田公司第六采油廠為例[J].中國石油企業,2018(11):86-89.
[2]王澤恒,張學虎.采油廠本質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33(1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