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香花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而且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于“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社會的影響,我們理應給予積極地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城務工人數增多,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而子女留守在農村的人數也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及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的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題,而且關乎農村乃至全社會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已刻不容緩。
一、何謂農村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沒有條件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好繼續留在在農村。當然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據此可將農村留守兒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父母雙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單獨撫養的孩子,從某種角度講可以成為“單親家庭”孩子。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邊的孩子)來說,欠缺父愛或母愛。
(二)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孩子,從而形成了隔代撫養的現象,這種情況占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大多數。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愛和母愛,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愛。
(三)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給親戚照管的孩子,這種也較為常見。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留守兒童在他的作文里這樣寫道:“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愛什么是母愛,就連他們的樣子都記不清了。我考試從來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說了,上學期我考了最后一名,這學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這是許多留守兒童的心聲,讀后不免讓人揪心。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現了一個13歲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誘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不少。
(二)心理人格問題。據大部分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
三、如何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意義重大。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從家庭教育角度講。首先,父母在委托監護人之前,應該慎重考慮被委托人是否具備監護能力,如身體、經濟、思想品德狀況。如果被委托者年齡很大,身體欠佳,本身的行為能力有限,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其次,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委托人、老師等,并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第三,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的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地方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現在國家對于外出的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也一直在采取辦法加以解決。
(二)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
(三)從社會的角度看。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因素、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為此,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會或主或次、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要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電子游戲室等,根治各種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讓農村中小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四)從政府的角度看。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協作才能完成。政府應該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提前做好準備。有條件的農村,地方政府可為開辦寄宿制學校創造條件,盡量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時,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等群體中得到溫暖。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而且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由于“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社會的影響,我們理應給予積極地關注。
參考文獻
[1]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創建和諧新農村[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156-157.
[2]常青.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縣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17-23.
[3]方銘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機制[J].中國農村教育,2007(10):32.
[4]高培文.和諧社會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為視角[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2):125-127.
[5]田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
[6]王璠.統籌城鄉發展與體制創新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