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娜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素質教育實現了快速的發展,為了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許多老師開始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以終身體育教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的采取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對此本文以高校體育教學為分析對象,了解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為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終身體育教育;高校體育;教育目標
一、引言
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對培養綜合的專業人才意義重大,學校必須要圍繞學生的主體發展需求,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實踐工作,明確清晰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保障后期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中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老師需要抓住這一教學環節的具體情況明確高校體育教育的實現目標,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策略與時代發展需求之間的緊密對接。
二、體育的實際意義與需求
體育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保證學生樹立良好的鍛煉意識、主動的參與不同的體育實踐活動意義重大,在體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高校必須要立足于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現實條件,保證學生能夠養成這種體育理念,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技巧和要求,在主動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之中實現自身的良性成長和發展。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的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在落實體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學校必須要關注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實現身體鍛煉過程的重復利用,保障學生在主動參與和鍛煉的過程中掌握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以此來更好的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
三、終身體育教育目標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發展的今天,終身體育教育備受關注,終身體育教育主要包括三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以傳統競技體育為主題,積極的構建完善的終身體育教育體系,在這種體育教育模式中,大部分以乒乓球、籃球和足球為主題,其中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最為關鍵。為了保障學生養成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老師必須要注重體育鍛煉方法和技能的優秀傳授,保障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之后有一個更加強健的體魄,順利的走向工作崗位,積極的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活動,有效的應對來自于生活的挑戰和壓力。第二種則是以快樂體育為主題的終身體育教育,這種體育教育所涉及的項目比較多,具體有健美操、健身操和舞蹈,這些體育項目的娛樂性比較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較高,因此我國高校在體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可以嚴格按照這一教學的現實條件,積極的將各種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融入其中,采取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定提升。第三種則是以健康常識、人體知識和衛生保健教育為主題的體育教學模式,這種體育教學模式主要圍繞家庭體育、傳統體育和娛樂體育來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聯系,保障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對健康體育意識有一個宏觀的認知,掌握基礎的體育鍛煉技巧,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實高校體育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明確中學體育教學的核心要求,嚴格按照體育教學的大綱提煉出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綜合體育鍛煉技能的提升上,激發學生體育的興趣,保障性其能夠更好的參與不同的體育實踐活動,通過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來實現自身綜合身體素質的穩定提升。
四、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
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存在一定的相同之處,在落實這兩大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之前,首先需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保障學生能夠做到堅持鍛煉,在個人自覺性和主動性的引導之下實現良性成長和發展。老師需要根據目前教育教學的現實條件,處理好學生體育興趣與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正視學生的主觀發展需求,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之上充分為學生提供更多情感體驗的機會,保障學生能夠大膽的表達個人的意見和看法,在體育活動參與實踐的過程之中釋放個人的個性。最后,體育老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終身體育觀念意識的樹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體驗到體育的魅力,在主動參與和實踐是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和發展,真正的將體育鍛煉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五、結語
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許多的一致性和相同之處,老師和學校需要關注終身體育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根據該體育教育理念的具體要求,明確前期的體育教學目標,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為核心,促進體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實現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玉金. 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相關分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5).
[2]嚴永軍. 終身體育教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相關性分析[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2):76-77.
[3]黃偉業. 高等院校體育俱樂部制與終身體育教育的相關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