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珍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不僅有利于充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涵,更有利于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促進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實際生活中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更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的探究學習,更好地體會與感悟中華傳統美德的意義。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
中華傳統美德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社會歷史實踐,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不僅有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更有利于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一、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立德修身、反省養性,儒家將修身列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孔孟之后的儒家士大夫對其進一步的闡釋和擴展更是不勝枚舉,董仲舒、顏之推、王艮、朱熹、王陽明等不斷豐富修身的內涵,并推動其成為中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和道德風尚。總的來說,儒家提倡的修身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的標準和要求,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這要求我們遵循“仁、義、禮、智、信”和“恭、寬、信、敏、惠”,做到謙恭禮讓、品德高尚、誠實守信、謙卑可靠,最終成為“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除此之外,道家也重視道德品行的作用,不同的是,道家以自然為最高的價值取向,主張回歸本性,淡泊名利,摒棄不必要的私欲。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美德對當今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價值。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以“仁愛”為例,弘揚傳統仁德可以增強我們關愛他人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做到樂于助人、愛護彼此,一個人人如此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充滿仁愛的和諧社會。
二、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作為祖國的未來,初中生的成長成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強初中生的傳統美德教育也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氣開放、思想多元的時代,初中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意識、獨立性和好奇心,既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又樂于接受新事物。在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階段,一旦接受了錯誤的引導就有可能陷入認識的誤區,甚至做出有悖于社會道德的行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意義在于提供一套成熟且有依據的標準,告訴人們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惡,應怎么做,不應怎么做。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幫助初中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敬于職事的臨事態度、養成仁愛待人的優秀習慣。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個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利于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一方面,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強初中生的友愛意識,幫助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樂于助人、將心比心的行為方式,能做到團結身邊同學、關愛身邊長輩,進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學生的最終去向是社會,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一批受過良好教育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進入社會,不僅可以帶來良好的風氣,也為社會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有利于完善初中教學體系,提升教育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學校在開展美德教育上存在種種問題,如教師的中華傳統美德知識儲備不足,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美德內容理解淺顯,課堂教學偏重知識目標,缺少對美德內容的深入挖掘,學生缺少對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精神和法治思想的體會和感悟等,這極大地影響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在宏觀上完善整體的教學體系,也有利于教學工作者從細節入手,探究進一步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實踐路徑,提升美德教育質量。
三、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1.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設計
知識與探究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目標,一方面,要以教材內容為主,圍繞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注意收集中華傳統美德相關資源,凡是對教學有幫助的資源內容都可以拿來利用,從而對課程資源進行更好的整合。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尊重他人”的內容時,可以列舉“宋濂借書”、“程門立雪”的例子,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子中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改變以往只重視知識學習的理念,要安排一定的課程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中華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通過課上和課外的結合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體會與感悟。
2.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是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關鍵,原因在于教師既可以直接傳播中華傳統美德知識,又可以在思想和行動上起到模范作用,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更新與充實自身的中華傳統美德知識儲備,豐富教學手段和練習方法,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視程度,讓中華傳統美德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三方面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
3.注重實踐性教學
“課程資源既包括學校內的教育資源,也包括學校外的各類社會機構和各種教育渠道所蘊含的多種教育資源。”具體來說,首先可以讓各類道德模范人物走進課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這比單純的舉例更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其次可以讓學生到各種與傳統美德有關的場館中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親身感觸體會傳統美德的積極意義;最后可以要求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踐,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事例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四、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不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在實際生活中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更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的探究學習,更好地體會與感悟中華傳統美德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桃.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學咨詢,2019,(7):145-146.
[2]朱德蘗.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1.
[3]謬書梅.芻議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傳統美德[J].名師在線,2019(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