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迪 高麗麗 任夢霞 馬祿鈺 韓雅妮
摘 要:抑郁癥沒有所謂的“模樣”,有些人笑著卻想自殺。簡言之,抑郁癥為長期心情低落消極的情緒,隨著社會的加速進步,發展,人們對于精神世界有了更多的關注,而抑郁癥作為較為普遍的精神疾病,將使得更多人陷入困境。本文就抑郁癥的定義,原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做出了相關闡述。
關鍵詞:抑郁癥;發病機制;治療方法
“我日日夜夜熬著,總想著死于一場意外。”這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的自述。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也有了更多的精神壓力,極端情緒,而這些狀況極有可能逐漸轉變為抑郁癥。對于抑郁癥患者這一特殊心理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有所認知、了解,正確的去面對它,因為他可能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生在我們周圍每一個人身上。隨著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對于抑郁癥患者這一特殊群體,我們也要有更多了解,抑郁癥問題不容忽視。
一、什么是抑郁癥?
1.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其主要臨床特征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表現為心境很低落,與其相處的社會環境不相襯。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情緒低沉到悲痛欲絕,甚至是自暴自棄,并且出現自殺自殘酗酒等行為或企圖,甚至會出現四肢僵硬等狀況,抑郁癥每次發作至少要持續兩周,長者多達數年,抑郁癥為不不容易被治愈的疾病,多數病例具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都將給病人帶來極大的心理、生理痛苦,發病時間至少持續兩周,甚至數年,極易轉化為長期疾病。
2.抑郁情緒與抑郁癥的不同
需要明確抑郁癥不同于抑郁情緒。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有抑郁情緒,比如有不合心的事情發生,會感到郁悶,但只要這些事情得到解決,這種情緒就會隨之而去,而抑郁癥卻與此有很大不同,抑郁癥是指必須采用醫學手段干預的一種心理疾病。患有抑郁癥的人,輕者喪失對生活的樂趣,重者容易產生自殘傾向或自殺想法。
3.關注抑郁癥的原因
精神性疾病包括抑郁癥,偏執癥,酒精依賴癥等,已成為嚴重的全球性衛生問題,據統計,全球抑郁癥發病率約為3.1%,抑郁癥在患者生命中反復出現的幾率超過75%,并且,有研究認為,百分之2到7%的抑郁癥患者最終死于自殺。而中國的發病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抑郁癥治愈率較高,80%的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干預與醫學治療得到較好的效果,除了使用藥物外,朋友與家人的關懷,以及鼓勵都會使得抑郁癥患者得到緩解。就其他國家而言,日本精神疾病患者人數也呈現上升趨勢,抑郁癥發病率逐年增高,據預測,抑郁癥在2030年時或許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亦十分重要。
二、抑郁癥發病機制
抑郁癥是一種以持續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常見性精神疾病如果早期發現的話,可以通過臨床得到緩解與治愈如未能發現將轉為自己的調節與朋友之間的分享而得到改變慢性,有調查表明,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心理,生活功能,傷殘的發生,會加劇癥狀而使得抑郁癥更加嚴重從輕度抑郁到重度抑郁,會發生連續疾病變化,而未能及時明確這種狀態的人高達百分之20到30%,抑郁癥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可以有效促進居民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平衡發展,降低醫療負擔,改善居民生存質量與建成和諧社會社會居民的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狀況,職業類型,收入水平,生活壓力大,藥物作用,親人去世,荷爾蒙變化,甚至是季節變化等等各方面都影響著居民的人格特征,比如女性抑郁癥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而哺乳分娩絕經期等特殊時期,更會影響女性抑郁癥發病率。
郁癥的發病主要是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腸道菌群不僅受宿主基因的調控也隨著飲食和生活環境等各方面因素而發生改變,因此,腸道菌群在抑郁癥發病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被醫生所重視。
三、抑郁癥治療方法
1.當大家發現自己或周圍的人有長期的郁悶心情,或者是有自殘等傾向的時候,要選擇及時就醫。首先要明確診斷,認真嚴謹,采集病史,對身體健康以及精神狀態進行兩方面的檢查,既不能忽視患者的抑郁癥狀,也不能因由于患者有其他的疾病而表現出來有特殊的癥狀而簡單的就診斷為抑郁癥。
2.判斷抑郁障礙的嚴重程度對抑郁癥的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關乎著治療方法的選擇,是否需要到精神專科醫院住院治療,以及是否需要將此項工作終止,患者需要如實地向向醫生交待清楚自己的狀況,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是否有自殘行為,自殺傾向等,或者是暴力行為等。判斷其嚴重程度主要是看病人是否有幻覺妄想工作障礙等。
3.輕型護理在抑郁癥的治療中具有較強的干預效果。在某院精神科2018年一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暈癥患者臨床資料的分析統計中,依據不同的護理方案分為了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由醫院醫生負責,實驗組在醫生正常護理的同時加入親情干預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護理后SDS(抑郁癥自評量表)和HAMD(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兩組護理結果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是在抑郁癥化療治理和護理過程中,應該應用親情進行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更好地鞏固藥物治療的效果,推廣和應用的價值較高。
總結
今天很多抑郁癥的人不被了解,不被理解,因為恐慌自責,他們不敢向大家求助,他們也經歷著極大的痛苦,我們對抑郁癥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了,抑郁癥的人需要陪伴和理解,關心,而不是被嘲笑,或者是指責。
“我并不是脆弱,我只是病了。”
參考文獻
[1]《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年35期 ISSN:2096—2479
[2]《中華護理雜志》2014年10期 ISSN:0254—1769
[3]《基層醫學論壇》2019年30期 ISSN:167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