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展,法律事務工作已成為國有大中型企業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內容,加強公司法律事務工作,提升法律風險防控能力,不僅對企業自身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更是國有企業踐行核心價值觀全面推進依法治企的表現。筆者結合自身國企法務工作經歷,從企業的法律事務管理現狀出發,指出國有企業法務工作的難點所在,并提出具體應對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法務工作;難點;建議
一、國有企業法務工作的難點
1、對法律風險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根據國資委的要求及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大部分國有企業已建立相對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并相應地設立了法律事務管理機構,基本能做到重大交易事項的事前法律論證。但部分企業仍存在對法律風險認識不夠、法律意識不強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是國有企業整體來說在市場上仍處于甲方地位,在交易事項談判、合同簽訂及履行過程中握有很大主動權;二是國有企業的行政管理意識仍然存在,少數壟斷性企業的行政管理意識更強,由此導致不能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方式參與其中。具體表現形式有不重視合同、不簽訂合同直接開展業務、法務人員未全程參與重大商務交易架構設計及項目談判等。上述現象,糾其根本還是對法律風險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尤其是管理層法律意識淡薄所致。
2、法務人員對重大事項的全程參與度不夠。
傳統的法務工作主要包括制修訂管理制度、合同審查與合同綜合管理、糾紛案件處理與綜合管理、工商行政事務處理等。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合規及重大交易事項的法律論證也成為法務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公司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如大筆金額貸款、對外擔保、重大收購、公司合并分立、公司上市、增資擴股等,均需要法務人員全程參與,包括前期項目交易架構如何設計才能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規避各種法律風險;項目執行中如何站在保護公司權益角度起草、審查、具體修改各類協議;后期總結項目實務經驗等。公司一般會聘請外部律師參與重大項目,但外部律師立場與公司法務人員并不完全相同,其對公司熟悉程度也不及內部法務人員,因此重大項目需要內外部法律人員共同配合。而實踐中,經常發生項目前期運作及中期談判等事項均沒有法務人員參與,項目最后需簽署各類協議文件時,業務部門催促法律部門審查的現象。該種情形下,公司法務人員的審查實際已無意義,形式審查大于實質審查。
3、法務工作與業務結合不夠緊密。
公司法務與外部律師最大的不同是公司法務的工作界面因公司生產經營業務的擴展而不斷拓寬,外部律師通常會在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較為精通,但業務面相對較窄。公司法務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其必須對公司業務非常熟練,否則脫離業務開展法務是空談,也是紙上談兵。比如制定對加油站資產租賃合同示范文本,需要熟悉加油站租賃業務,同時掌握公司過往租賃業務中曾發生的糾紛,爭議焦點及我方應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如何將前述內容轉化為對我方有力的合同條款,進而規避風險是公司法務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而外部律師憑其工作經驗提供行業常用或通用模板,但對于租賃業務中容易引發爭議的事項或重大風險點則不如公司法務熟悉。實踐中,比較理想的工作方式是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后轉做法務管理工作,做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4、人才流失嚴重,法務人員不穩定。
律師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尤其隨著專業律師的收入大幅增長,近幾年,國有企業法律隊伍人才流失,人員不穩定現象日益嚴重。部分法務人員在國有企業積攢了業務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后,轉而跳槽做專業律師或去民營企業做法律顧問,收入翻倍增長,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花費了很長時間培養出的法務人才、業務骨干跳槽,不僅對自身是很大的損失,也不利于穩定其他法務人員,容易導致隊伍人心不齊。
二、應對法務工作難點的建議
一是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等多種宣傳手段,提升企業整體法律意識,尤其是管理層法律意識。充分利用企業刊物和各類宣傳手段,適時組織召開研討會、開展各類培訓。只有從意識上高度重視法律,才會在具體工作中有所體現,如重視法務人員在業務、項目中的全過程參與,必然會在項目籌劃初期安排法務人員積極參與;避免不簽合同直接開展工作或事后合同現象;避免將合同僅作為付款依據等;二是從制度層面注重法務人員在基層單位的歷練,將該項內容寫進公司制度或規范性、指導性文件中,同時推動人事部門采取有針對性舉措,加強對法務人員基層經驗的培養;三是加強法律部門隊伍建設,推動落實國資委《國有企業法律顧問職業崗位等級資格評審管理暫行辦法》,注重后備人才隊伍的培養,加大對法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及同行對標工作,逐步實現依法治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