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潔
摘 要:本文針對危化品生產、儲存和使用等環節的問題,詳細分析了監管系統中危險辨識和風險要求,提出了動態安全監控的理念,列舉了在危化品管理中運用的采集和過程監控、安全設計、預警報警和緊急制動等多種技術。這項技術和監管系統在我國很多化工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效果深受好評。
關鍵詞:危化品生產;儲存;安全監控;監管系統
近幾年我國化工產業的規模逐漸變大,使用危險化學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化工企業針對化學品生產、加工、使用、儲存和運輸等全過程制定了成熟的運作體系。但是由于工業生產需要、操作人員素質低、安全生產意識不強等多種問題,危險化學品發生事故在我國屢見不鮮。為了避免危險化學品事故的發生,降低風險,化工產業應該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和使用全過程的安全監管力度。
1 對危險化學品采用動態監控管理的必要性
近幾年,國內國外的危險化學品事故屢次發生,例如:2018年2月,江蘇省南京市一所化學工業園的染料廠房發生爆炸起火,起火點位于廠房一層的原料區,現場失火面積約為500m3。同年2月,位于肇慶市石澗鎮的一家紙業制漿車間在設備維護過程中發生沼氣泄露。現場有8名工人吸入氣體中毒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2人重傷,5人輕傷。化工企業中發生危險品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對其監控監管的重視程度不高,不能第一時間對生產、儲存和使用過程中使用的危險化學品進行控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化工企業應該加強對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和使用等環節的監控與管理,引入動態體系,以此提高危險化學品全過程自動化的管理水平。
2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改進措施
目前,我國對安全生產和信息監督反饋系統技術的研究較為深入,但是只研究其中一項生產環節的應用,如運輸車輛GPS監控系統、生產視頻監控系統、存儲單元等。每個系統可以單獨存在,不需要實現數據共享,沒有統一的管理,也不用對整個過程進行端到端的監控,缺乏全面的安全補救系統。所以,需要改進系統中的幾項內容。
2.1 全面建設危險化學品全方位智能化安全監控系統
化工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十一五”計劃中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的規范要求,使用其中所提出的先進科學技術科,并運用到危險化學品和其他危險品的生產、儲存和使用過程中。近幾年提出的光感傳輸、視頻監控、音頻識別、無線傳輸、GPS等技術可以使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和使用等過程形成一個整體,方便統一的監控和監管,可以實時對現場車輛、人員和原料的動態進行監管,利用危險化學品的動態安全監管系統可以有效地避免危險化學品的泄漏和爆炸等事故。利用全面動態智能監管系統可以實現對生產車間、倉庫和運輸車輛等原料環境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保證危險化學品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在安全系數范圍內,并對危險化學品可能會發生的危險事故進行提前預警。應該時刻對運輸過程進行跟蹤、報警,一旦出現事故有及時的解決方案。動態監管系統要涵蓋對生產過程、設施和場所的信息收集和監測、實時顯示、監測和報警、安全分析、數據管理和統計查詢等。這項系統可以對生產、運輸信息進行融合,對危險化學品事故進行預警,包含處理緊急事故的子系統。
2.2 重點加強關鍵控制點實現報警聯動機制
根據對多種事故的分析,調查有害因素,動態實時監控參數主要包括:
①工藝參數:危險化工品的溫度、壓強、液位高度等,這些都是原料的監控參數;
②車間內可燃/有毒氣體的濃度:如果裝有危險化工品的容器發生破損而導致泄漏,目前對其的失效過程很難進行動態檢測,一般會通過檢測空氣成分來發現問題;
③環境參數:生產環節的溫度、濕度和風速風向等,監測廠房和庫房室內環境也要注意;
④音視頻信號:包括工作人員在崗操作情況和出入情況,和物料或裝置的干擾和破壞情況。可以使用門禁或紅外設備來限制無關人員在車間內的出入;
⑤明火和煙氣;
⑥避雷針、防靜電裝置和供電設備的狀況。
化工企業需要考慮到生產系統中的每個方面,重點對事故易發的環節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綜合考慮技術、設備、物料以及環境影響等問題,將這些參數進行采集記錄,提前做好事故預警。如果報警監控參數超出正常參數,總控室和內部監控室會立刻自動報警,方便現場人員的撤離,排除了事故隱患,保證了生產安全。
2.3 各級安監系統建設監控及應急平臺
智能安全生產視頻監控系統直接連接到縣、市、區安全監督局辦公室,安檢人員不必進入企業,主監控室可以隨時通過計算機控制礦區的安全情況,并進行日常的安全檢查。例如,工人戴頭盔,按規定操作,有異常情況和其他不安全因素等,并及時處理。各級安全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對危險貨物生產、儲存區域等關鍵部位的全天候監控。同時,將安全專家、公安部門、交通部門、醫療系統等信息納入應急平臺,以及時啟動應急系統進行事故救援。在正常情況下,該系統作為安全監管的網絡平臺,為政府在發生事故時進行事故救援提供輔助決策支持。為當地安全監督部門和企業建立長期安全生產機制提供技術支持.
3 結束語
危險化學品全過程安全監控系統涉及收集監測、過程監測、安全管理、預警報警、應急聯動等多種技術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針對被控對象的不同風險,建立了經濟、適用、安全、可靠的安全監控系統。
參考文獻:
[1]吳宗之,高進東.重大危險源辨識與控制[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2]方來華,等.油氣集輸站安全監控預警及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2(2):111-117.